新华社上海10月23日电(记者 罗争光、仇逸)年逾八旬的上海独居老人徐惠民,在迎来重阳节之际除了要祝福自己身体健康之外,还要祝福感谢与他结对的“老伙伴”、66岁的老年志愿者金珠。徐惠民说,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自己突发脑梗,若不是金珠及时发现,自己可能已经不在世上了。
金珠退休前是一名医生,退休后,她成为上海“老伙伴”计划的一名志愿者。“老伙伴”计划是上海一项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实事项目,在社区培养1名年龄在60岁至70岁、身体健康的老人为志愿者,与同社区的5名8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结对,向高龄老人提供预防失能、健康科普、精神慰藉和生活辅助服务,预防和降低风险的发生,帮助高龄老人提高生活质量,参与社会交往。
金珠所在的社区,目前已有55名高龄独居老人与低龄的“老伙伴”结对。
年满69岁的姚梅芳,从21岁开始就在上海长海医院做护理工作,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这家医院。退休后,她成了上海“银龄行动”的志愿者,已经连续4年赴新疆参加沪疆“银龄行动”医疗援助工作,被维吾尔族同胞亲切地称作“上海阿帕(妈妈)”。
“做银龄志愿者是人生的最后冲刺,很值得。”姚梅芳说,“可以发挥专长、展现风采、体现价值、传递爱心!”在援疆志愿工作中,她总是坚持手把手地指导护理人员,从病因、诱因、发病的症状、体征、急救、治疗原则,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在她的指导下,不少当地护理人员学到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护理经验。
沪疆“银龄行动”开启于2003年,至今已持续十年。每年,上海都组织一批老年知识分子赴新疆展开援助工作,专业领域从最初的医疗卫生拓展到教育、考古、农业、畜牧、生物技术等,服务区域也从阿克苏增加到巴州、克拉玛依、喀什等地。十年来,先后有266人次参与沪疆“银龄行动”。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说:“沪疆‘银龄行动’,重点是发挥老专家们的智力与经验优势,着重于‘传、帮、带、教’,通过老专家们的帮助,培养受援地自身的专业力量。这样的志愿行动,是更高层次的‘老有所为’,是城市志愿精神的具体实践。”
截至2011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47.76万人,占总人口的24.5%,其中81.9%为60岁至80岁之间的老年人。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孙鹏镖介绍说,迅速增加的80岁以下“低龄老人”将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和产业调整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为提高低龄老人的社会参与度,上海正在努力促进“健康老龄化”。
“老年人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全社会的财富。因此,倡导老年人以积极、健康的姿态参与社会发展,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发挥老年知识分子的作用,对于社会建设、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意义重大。”孙鹏镖说,“预计到‘十二五’期末,上海老年志愿者注册人数将达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