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参合农民办理新农合业务(2012年9月18日摄)。作为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农合为占我国人口总数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实现病有所医提供了保障。据卫生部副部长刘谦介绍,新农合制度自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8年实现了全面覆盖,参合人口数从试点初期的0.8亿逐年稳步增长,截至2012年6月底将8.12亿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农村居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 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1年,有13.15亿人次从新农合受益,次均住院补偿额为1894元。2012年,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元。新华社发 (张春雷 摄)

王莲菊将新农合报销情况贴在医院的专栏里供参合人员查询(2012年6月2日摄)。今年56岁的王莲菊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曹允村卫生所所长,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她创建的曹允村卫生所是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村级),负责全村2000多人的医疗保障。新农合政策实施后,她带领相关人员挨家挨户宣讲新农合政策,消除村民的一些错误思想认识,村民的参合意识得到不断提高。目前全村的参合率已达到99%。为满足参合人员的就医所需,她组织建起了具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科室的综合性村医院,医务人员由一开始的2人发展到了现在的50多人。新华社发(薛俊 摄)

湖北省宣恩县中坝村67岁的村医田远相(右)指导儿媳妇文庆华配制中药(2012年10月6日摄)。 今年67岁的田远相是湖北省宣恩县中坝村整整干了50年村医的土家医生。1962年,没有上完初中的田远相回家跟父亲学医。在医药匮乏的年代,贫困山村里的这对“父子村医”成了村民健康的“守护神”。50年后的今天,田远相与他的儿媳妇文庆华继续为村民治病,田远相在卫生室坐诊,儿媳妇文庆华大多数时间则穿行在乡村,负责农村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工作,“父子村医”变成了“公媳村医”。田远相说:“我在村里当医生50年,也见证了这些年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可以说是一年一个脚印,农民看病难就医难正在得到解决,我这个老医生,看到这些打心眼里高兴。”新华社发 (宋文 摄)

文庆华(中)上门为村里一位85岁的老人治病(2012年5月31日摄)。今年36岁的文庆华2006年初成为湖北省宣恩县长潭河乡中坝村的一名村医。文庆华说:“从2007年1月开始,农村合作医疗在这里实施,之后又相继有了2010年实施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档案建设、2011年10月实施的新医改、基药零差价等惠民政策,让我这个村医有做不完的事。”文庆华所管辖的区域内有510多户人家共2010多人,他们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下乡从事医疗服务大多靠步行。文庆华6年来坚持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间,把这个深山里的村卫生室建成了“湖北省示范村卫生室”。新华社发(宋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