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8月28日电(记者 赵瑞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之路。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深圳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为4805亿元,其中国有净资产为159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9.4%和9.3%。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环境,深圳市属国企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90.3亿元,利润总额83.1亿元,上缴税金56.2亿元,主要运营指标好于预期。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市场化改革推动国企改革创新,使其重新焕发市场活力分不开的。
“专注于该干的事” 深圳国有经济布局有进有退趋合理
多年来,深圳市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促使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集中,促使国有经济布局更趋合理。
例如,盐田港就曾放弃红火的房地产业务。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洪波说:“十几年前,我们有自己的房地产公司、有自己的土地。如果从事开发房地产的话,盐田港的规模可能已经过千亿元。但是当时国资委给我们的定位是做好自己的主业——港口和港口配套产业,而不是靠房地产赚钱。因此,我们关闭了房地产公司,放弃了这一处于黄金期的行业。”
有进有退,促使国企在弥补市场缺陷、完善城市功能、惠及民生、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综合保障支撑功能。目前深圳约60%左右的国有净资产集中到了水电气、海空港、“菜篮子”“米袋子”以及创业投资引导等关系国计民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重点关键领域。
“政府不干涉” 国企走向市场化运作
作为改革创新者,深圳始终坚持国企市场化改革方向,强力推进国企经营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全面接轨。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靳海涛说,深创投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并成为当前中国创投行业的领头羊,关键就在于走了一条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深创投成立之初,政府采取了对企业经营不干涉的政策,按经济规律办事、向国际化靠拢,不塞人、不塞项目,给了我们充分的市场化运作空间。”
而对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深圳市政府也在尝试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总长169.6公里、投资达1256亿元的深圳地铁三期工程是深圳地铁集团未来几年的重要建设任务。而按照深圳市政府的计划,三期工程将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政府将不再直接投入现金,所有建设资金需要企业自行筹集,自负盈亏。根据三期工程建设资金需求测算,从2012年起,深圳地铁集团每年都要融资两三百亿元。
对于禁锢在传统思维中的老国企人而言,在政府把国企推向市场之初,总是感觉到有些残酷,“逼得我们必须想办法创新”,深圳市地铁集团董事长林茂德说。
其实,在把国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政府采取的是调整资源供给方式,增添了企业的造血功能。以深圳地铁集团为例,深圳市政府虽然不再投入财政拨款,但却给予了地铁上盖物业的开发权。这种资源供给的小调整,带来的却是国企经营机制的大转变。
市场化压力下 国企改革创新重焕活力
“传统的国企经营模式对经营管理者压力不大,政府给多少就办多少事。而市场化运作方式,企业多了压力,但也有了活力。”深圳市地铁集团董事长林茂德说。
他说:“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后,要自己找钱自己花。每一分钱都得花得值得,花在刀刃上。”这促使企业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
为此,深圳地铁集团借鉴了香港地铁物业开发反哺地铁的经营模式,并采取“建设-移交”模式。由中标企业先行投入建设资金,在地铁交付使用时,通过物业开发利润偿还建设资金及利息。从而解决了地铁建设早于物业开发导致的资金时差问题。
同样,作为市场化运营的创投企业,深创投则充分利用了国有背景,率先建立了政府引导基金,并占领了市场高地。靳海涛说:“当地的项目,当地政府最清楚。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好处在于可以获得丰富的项目来源,并且可以形成与政府资源良性互动的格局,从而更好地为所投资企业提供支持。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投资将有十几倍的资金带动作用,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
政府引导基金由地方政府、深创投、民营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目前,深创投管理的政府引导基金已经达到50只,形成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投资、混合所有、共同发展的“国进民进”经济增长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