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6日电(记者 贾立君)首届中国沙产业高峰论坛26日在内蒙古乌海市举行,与会专家认为,钱学森生前提出的沙草产业理论已在内蒙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提出沙产业构想——用系统思想、整体观念、科技成果、产业链条、市场运作、文化对接来经营管理沙漠资源,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
内蒙古沙漠、沙地及严重风蚀沙化土地总面积达415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16%。上世纪90年代,长期遭受沙害的内蒙古率先实践钱学森的理论;2002年成立了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
目前,内蒙古已有11个地区成立了沙草产业协会以及一批不同类型的研究机构和实体。经营开发种类从藻类、菌类、草、灌、林、果、药材到工业产品等。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建立种植资源库,鄂尔多斯市在恩格贝沙漠中建设了中科院太空实验室,为我国绿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沙草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沙草产业理论在内蒙古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并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今,沙草产业已成为自治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全区已有沙草加工企业近千家,开发了以沙棘、甘草、沙柳、肉苁蓉、螺旋藻、羊绒等多条产业链,并整合、集群为新型的沙产业体系。
“目前,甘草、苦豆籽、沙漠葡萄、沙地西瓜、莜麦、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带动着上百万农牧民增收致富,也给沙地披上大片绿色。”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秘书长郝诚之介绍,现在内蒙古的沙漠、沙地扩展在总体上得到了遏制,局部地区已在好转。
内蒙古林业厅信息显示,过去的10多年里,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减少730万亩,实施生态建设面积1.18亿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