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姜宁、谢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飞控平台,实现了对天宫、神舟等多目标的协同控制;轨道重构技术的突破,确保在异常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交会对接……2012年6月成功实施的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以精准的飞行控制保证为“太空牵手”铺设轨道、刷新航天飞控领域“中国精度”的,是一支来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科技创新团队。
他们以完美表现履行了飞控成功率100%的誓言,再次将中国航天飞行控制技术推向新的高度。
创新梦想承载飞控人的使命与担当
北京飞控中心是载人航天飞行控制的神经中枢。火箭托举神舟九号飞船升空约9分钟后,北京中心就接手对飞船的控制。遍布国内外的10余个测站、分布在太平洋上的3艘测量船以及置于同步轨道天基测控的中继星都由这里指挥调度,所有对飞船和天宫发送的指令从这里发出,所有数据在这里汇集。
世界航天史上,载人交会对接成功率是65%。13天载人飞行、10余次变轨、两次对接,天宫与神九交会对接飞控复杂程度创下中国航天之最。
“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天地协同控制’,最大难题是‘异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最核心的问题是‘飞行控制精度’,最关键的工作是‘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北京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带领科技创新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攻关。
短短7个月里,他们制定各类方案、预案700多项,进行了400多次内外部联调联试,精心编写了500多万字的各种总体技术实施方案,完善升级了近500余万行源程序的飞行控制软件系统。
“这支队伍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技术过硬的中坚力量,还有初露锋芒的青年才俊。”北京飞控中心党委书记刘清华说。
针对这次任务轨道控制频繁、精度要求高的挑战,轨道专家李革非和同事们优化了轨道控制策略、突破了精确轨道控制技术,实现了控制精度百米量级到十米量级的飞跃;
针对两次对接实施过程复杂、技术状态变化大、天地协同要求高的特点,副总工程师李剑带领团队提出“飞控系统自动规划与辅助决策”理念,开发了飞控协同工作程序自动生成模式,实现了飞控计划运行的全自动;
针对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多型号、多目标和各层次人员的需求,总工程师童斌带领团队打造了成为一种以测控应用软件为核心的全新类型任务平台,为飞行器铺设了一条安全、畅通、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
创新,为梦想插上翅膀。
“时代在变,攻关人员面孔在变,但有一种精神从未改变——胸怀使命、敢于担当,这是不断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经历了历次载人航天飞控任务的中心总工程师童斌说。
创新激情高扬飞控人的勇气与智慧
6月24日,神舟九号航天员驾驶飞船成功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这完美过程的背后,源于北京飞控中心的技术创新。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中心成立了航天员专业支持小组,启用“天、地、人”合一的新工作模式。依据航天器舱内仪表控制面板显示页面,科研人员巧妙设计了航天员同步监显软件,实现了“航天员能看到什么,我们也看到什么”的设想,就好像地面有一双“眼睛”,为手控对接成功提供“双保险”。
“很多技术上的创新和改进都是被逼出来的。”轨道室副主任洪春辉说。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轨道控制精度要求高,需要留给测轨计算更长的时间;神舟九号多次变轨间隔时间短,数据注入频度高。多因素作用下,留给上行数据验证的时间只有50分钟,而旧系统的注入数据验证时间需要120分钟,怎么办?
从120分钟缩减到50分钟——注入数据快速会签验证系统全新亮相,极大地提高了任务规划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追求完美、超越自我,飞行控制的每一个环节都飞扬着科研团队的创新激情。
软件室主任孙军带领研发的新型软件系统,能够及时监测到像暗礁一样潜伏的隐患,大大提高了故障监控的效率;轨道室轨道组组长张宇带领同事们突破基于星间测量数据的多目标定轨技术,确保了在地面无法跟踪的盲区内也能紧紧“咬”住飞行器,保证航天员绝对安全;遥测工程师姜萍开发出“飞船重要事件自动监视判断系统”,把关键飞控事件中重要飞控参数挑选出来自动监视判断,减少了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准确性、滞后性;三维显示团队对可视化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确保以精美流畅的画面实时展现复杂的飞控过程……
载人交会对接飞控事件密集、风险巨大,即使某个问题只有1%的发生可能,地面也要做好百分之百的准备。
就在手控交会对接前几个小时,遥测岗位故障自动诊断系统发出报警声。遥测总体工程师汪广宏立刻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飞船某器件转速出现异常下降,很可能影响即将进行的手控交会对接。
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总体室主任陈险峰迅速组织故障小组,按照预案对陀螺进行了重新关机、开机,不到半个小时,故障顺利解除……
虽然手控对接只有短短8分钟,科研人员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30多个监视页面、20多种预案。这些预案就像一张随时待命的大网,时刻准备着化解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险,为飞船和航天员构筑平安通道。
胆略与智慧,通往一条高精度飞控之路。神九入轨时,他们只用3分钟时间就确定了神舟九号入轨参数,比计划时间缩短了7分钟;他们还运用多种定轨方法计算轨道120余次,轨道控制精度达到了万分之三。
创新足迹镌刻飞控人的顽强与坚韧
从备战神九到任务成功,整整7个月。
7个月里,总体室副主任邹雪梅和同事们数不清开了多少次方案讨论会,数不清在办公室里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7个月里,她拿出了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10余个版本,达百万字的飞控方案。
“创新就好比一场马拉松比赛,内心如果没有足够的坚韧,很难坚持下来。”邹雪梅说。而在这条创新的路上,中心副主任麻永平已跋涉了近30年。
“1996年中心刚成立时,距离首次无人飞船发射只有不到三年,一切都要从零起步。”麻永平回忆说,16年来,从无人飞船飞行到空间交会对接,北京飞控中心科技创新团队突破一系列关键飞控技术的动力来自激情和灵感,更来自执着的坚守。
任务期间正在当班的调度周开民接到电话,妻子出门取快递时,不慎把两岁的孩子锁在屋里,让他赶快回家送钥匙。当他忙完工作回到家时,门已经被热心的邻居打开了。他望了一眼孩子熟睡却还带着泪痕的小脸,又返回飞控大厅。
对被网民们称为“天宫神八哥”杨彦波来说,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资历最浅的他几乎出现在了每一次的联调记录中。孩子六个月了,他至今没找到当爹的感觉,因为跟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实在太少。
遥控发令岗位负责人费江涛也是位“85后”。从领受任务的那一天起,他就在办公室支起了行军床。尽管每个岗位都有两个人可以轮换工作,但担任主岗的费江涛吃一顿饭的时间通常也就是10分钟左右。任务期间刚好赶上端午节,费江涛不能与家人团聚,却早已习以为常:“能和航天员一起过节,多难得啊!”
孩子生病卧床近三个月,指控室时统专家梁玉秋没有请过一天假。她的父母已经88岁,这些年由于任务密集,她从来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去照顾老人。她说,想到父母,心很痛……
任务结束后的那个晚上,面对纷至沓来的贺电与亲朋好友的祝福,北京飞控中心科技创新团队仍然像往常一样加班。航天城“品”字形飞控大楼灯火通明,嫦娥三号任务准备工作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