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三西"扶贫开发30年:参与式扶贫让农民当家做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2年06月25日 10时22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6月25日电(记者陈俊、谭飞)12年前,当甘肃静宁县靳坪村村民用土豆投票来行使权利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参与式理念进入中国扶贫行动的开始。如今,保障农民对扶贫项目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已成为中国所有扶贫项目的重要基本原则。

    “三西”地区是中国扶贫主战场之一,也是扶贫方式创新的试验场。当年参与式扶贫的推动者,甘肃省扶贫办原副主任任燕顺认为,这是中国扶贫与世界扶贫在理念和方式上的互动,也是有效地吸纳与借鉴。

    参与式扶贫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力推的理念。甘肃省扶贫办愿意在其贫困地区率先试点的原因是,经过将近20年的政府持续扶贫行动,如何更好地调动贫困农民的积极性,提高贫困资金使用效率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任燕顺回忆,政府扶贫项目在实施中逐渐成为自上而下的决策和执行过程,结果是可能存在扶贫项目的供给与贫困者的需求发生脱节,进而影响到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和效率。

    静宁县界石铺镇李堡村村支书李占农说:“扶贫的钱是上面给的,干什么是上面定的,村干部和村民都是按要求干活。”要么钱不够,要么扶持的对象不是村庄发展和村民脱贫最急需、最管用的。“这样就会带来积极性和效果问题。”

    参与式扶贫的积极推动者们曾乐观地认为,一旦赋予贫困农民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扶贫效果将会带来重大改变。

    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一些对参与式扶贫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这种理念在解决扶贫的上下结合方面的确有先进之处,但是被赋权的贫困农民短时间内仍难以解决知识欠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李堡村也是最早的一批参与式扶贫试点村之一。但是十多年后,李占农谈得最多的并非参与式扶贫,而是资金投放量更大的整村推进扶贫。而被誉为参与式扶贫第一村的靳坪村,按当地扶贫部门的说法,其扶贫效果也并不理想。

    负责外资扶贫项目的甘肃省扶贫办副主任王浩林认为,“三西”地区是中国区域开发式扶贫始发地,不少推广到全国的扶贫新模式也是率先在这里试点,“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和吸纳外部的经验都有益于整个扶贫事业的发展,最终受益的是贫困农民。”

    界石铺镇王庄村村民翟必胜说,上世纪70年代基本吃不饱,80年代渐渐能吃饱,90年代以后就越来越好。“没有政府的扶贫,山沟沟里头盖不起这样好的新房。”

    翟必胜一直在家种地,他的兄弟们则出去打工。“他们打工比我挣的钱要多些,但是受的委屈也多些。”翟必胜说,“现在生活在村里也很不错,从上到下都越来越尊重和支持我们农民的想法。”

 
 
 相关链接
· 我国扶贫标准大幅提高 已有上亿低收入人口受益
· 宁夏“黄河善谷”:造血式扶贫撑起残疾人的一片天
· 广东省扶贫“双到” 一年之内让137万人脱贫
· 贵州省扶贫系统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培训班开班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