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6月23日电(记者 张捷)桂林山水、阳朔老街、民歌对唱……21日晚,来自广西的大型原创音乐剧《桂花雨》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舞台上演出,赢得广泛好评。
“《桂花雨》让我们懂得坚守承诺,看到了民族的魂。”演出结束后,观众冯云喜热泪盈眶地说,“它在给我们带来心灵反思的同时,也带来了艺术的享受。”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传统戏剧民族色彩浓厚。近年来,广西像《桂花雨》这样通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借鉴和吸收多种舞台表现形式、彰显时代气息的剧目越来越多。这种发掘和吸收,赋予了民族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也使广西民族文艺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围绕“打造广西气派的舞台艺术精品”宗旨,广西推出了壮剧《瓦氏夫人》、京剧《霸王别姬》、民族歌舞《漓江诗情》、大型壮族歌剧《壮锦》等一批反映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在全国性评奖和比赛中屡获大奖;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歌舞剧《妈勒访天边》和桂剧《大儒还乡》等还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国际民歌节等品牌节庆的推动下,一批批富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民族文艺作品纷纷亮相国际舞台。如新版歌舞剧《刘三姐》曾多次赴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演出,以高质量的艺术呈现、浓郁的民族风情、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赢得了掌声,也赢得了票房。
大创作促进大繁荣。近年来,广西对民族文艺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自2011年开始,广西将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艺术创作生产。不少文化工作者欣喜地把2011年形容为“艺术创作丰收年”。
2012年,广西民族文艺事业迎来了“重点突破年”。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广西将继续实施“打造广西气派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加强对民族、历史、新农村、生态等题材的创作,计划推出3至5台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大型剧目和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型剧节目。同时,以自治区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小高地建设为抓手,培养15名左右的名家大师和领军人物,带动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加强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艺事业迈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