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业科技大会战,是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两弹一星”,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黄淮海平原包括冀、鲁、豫、皖、苏五和京津两市的298个县,有耕地2.8亿亩,由于受季风多变气候影响,曾长期遭受盐、碱、旱、涝危害,粮食不能自给,严重依赖“南粮北调”,每年吃掉国家10多亿斤返销粮。
据了解,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从1973年开始,由农业部主持,中科院、水利部、林业部和冀、鲁、豫、皖、苏五省参加,设立12个试验区,组织204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1141名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开展了跨部门、跨行业、多专业、多学科的大型协同科技攻关。
该负责人介绍说,科技会战历经20多年,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了对黄淮海平原盐碱土的治理,为我国粮食产量由8000亿斤增长到9000亿斤,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12个试验区粮食亩产由治理前的30至70公斤,提高到1989年的425至900公斤,农民人均增加两倍。
据介绍,攻关所获的67项重大科技成果中,有16项达到国际水平,12项填补国内空白,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3年,11名同志为主要完成人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该负责人表示,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顾全大局、敬业进取、攻坚破难、无私奉献、大力协作的事迹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至今仍鼓舞着广大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