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 吴晶晶)一个杂志大小的盒子,能快速测量血压、血氧、心电图,并将这些健康体检数据自动传输并储存到城市社区智能化指挥中心的健康档案里。如果出现健康指标达到警报级别,指挥中心会亮起红灯,社区服务站就会在第一时间和患者取得联系,提供应急医疗服务。
这个便携易用的盒子就是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在物联网技术研究上取得的一项成果——便携式电子医疗随访仪“易医箱”。这项成果日前已成功在北京西城区德胜街道智能社区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未来有望成为百姓的“家庭健康助理”。
据介绍,为了满足城市社区不断增长的医疗信息服务需求,服务于智能社区建设,中科院微电子所开发了“易医箱”。科研人员介绍说,“易医箱”分为居家监护和社区监护两种模式。用于居家监护时,居民在家测量的健康数据,可用“易医箱”一键上传至健康管理中心,由专家系统对健康数据进行评估,通过短信给出检测结果;用于社区监护时,社区医生带着“易医箱”出诊,为患者测量健康数据并上传至社区健康档案服务器,患者突然发病时社区服务站可提供应急医疗服务。
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人员卢小冬说,“易医箱”是一项物联网新技术成果,它的推广应用,分离医疗数据采集和诊断,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为老年病、慢性病、常见病的居家医疗提供了便利。
据介绍,按照计划,“易医箱”明年就可进入德胜街道每户社区居民家庭,成为居民的“家庭健康助理”,近期还将进一步推广,在养老院、老干部疗养院等进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