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十而立从头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2年04月30日 07时35分   来源:人民日报

    鲜花5月,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将迎来成立30周年。30年来,自治州300多万各族人民,在1.68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战天斗地,奋勇拼搏,成就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过30年,也走过了黔西南州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全州生产总值由成立前的3.7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75.3亿元,年均增长11.7%;工业增加值由1900万元增加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7%;财政总收入由1695万元增加到81.5亿元,年均增长2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33.6倍和31.8倍。

    州委书记陈鸣明说:“30年里,黔西南人民用行动诠释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用经济发展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作为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黔西南州国土面积的73.65%属喀斯特地貌,其中石漠化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9.9%。就是在这样的“绝地”上,黔西南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干部群众向贫困宣战,创造了“晴隆模式”、“坪上模式”、“顶坛模式”和“者楼模式”,为石漠化治理进行了勇敢探索。

    “晴隆模式”——晴隆县莲城镇江满村,坐落在海拔1580米的高山上,石漠化程度非常严重。2002年,晴隆县成立草地畜牧业开发中心,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种草养羊模式。2011年,晴隆县羊存栏达23.5万多只,累计扶持养羊农户1.1万多户,75%实现脱贫。

    “坪上模式”——贞丰县珉谷镇坪上村,位于海拔800米左右的喀斯特山区,除了乱石堆,这里一无所有。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地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在乱石堆中种植金银花,目前已发展到上万亩,年产量达到120多万斤,获得了水土流失治理和经济增收的双重效益。

    “顶坛模式”——贞丰县顶坛片属高温岩山地区,石漠化占总面积的80%。当地通过在石漠化的地表上种植花椒,实现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如今,贞丰县北部的花椒种植面积已经超过6万亩,全片区的石漠化治理率达92%,水土流失防治率达94%,农民年现金收入4000多元。

    “者楼模式”——册亨县者楼镇在低热河谷地区规模发展早熟蔬菜,实行产、供、销一体化运作的模式。目前,黔西南州利用“者楼模式”的示范作用,在地理气候条件相似地区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甘蔗、中药材、林果等特色产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黔西南不仅是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两江夹八县”的地理构造使黔西南州年入境水量近200亿立方米,加上年平均1300多毫米的降水量,全州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达到3300立方米。然而,这里却是缺水现象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时空分布不均,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水资源利用困难,2010年全州水利工程总供水量仅有6.1亿立方米,小(二)型以上水库仅116座,总库容仅1.82亿立方米,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52亩。

    黔西南,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只要科学发展,绝地也能逢生。只有敢抢敢拼,干字当头,才能完成过去没有想、不敢想的事情。”州长龙长春坚定地说。

    黔西南州抢抓机遇,大力推进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提高水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册亨坝朝水库、贞丰水车田水库、安龙柘仑水库相继建成,新增水库总库容2610万立方米。盘江灌区、兴中灌区和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6万亩,解决了111.6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眼下,生态建设“一石多鸟”效应正在黔西南州显现,目前全州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41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

 
 
 相关链接
· 贵州沿河县新生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工作紧张进行
· 中央财政下拨7600万元救助贵州风雹灾区受灾群众
· 第七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3日在毕节市举行
· 贵州多措并举强调度保运行促上半年工业持续增长
· 贵州开展"三访"活动 查处干部以权谋私案百余起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