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4月28日电(记者 邹大鹏)连续上访8年的黑龙江省同江市银川乡新民村农民赵海峰今年不再“折腾”了。在市里信访干部的协调下,他终于获得了两公顷土地的低价使用权。自今年2月开展全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以来,许多像赵海峰一样的群众都在家门口找到了“说理的地方”,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
“信访干部真把咱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去办了,你说咱还闹啥?”提起同江市信访办主任张鹏飞这个“好兄弟”,赵海峰竖起了大拇指。他说,由于历史原因,当年全家没能参加上二轮土地承包,这么多年一直上访“往上跑”,北京、省里找了不知多少次,在各个部门间“拉磨”,心里越来越憋屈。如今各部门的干部联合下来坐到家里炕头上,终于办成了事,虽然效果还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心里终于“见亮”了。
张鹏飞在新民村的“亲戚”不只赵海峰一人,20多名在二轮土地承包期间躲债、外出打工、户在人不在的农民都没有分到土地。随着国家各种优惠补贴政策力度不断加大,黑土地成了“金饭碗”,失地农民多年来一直奔波上访。
“换位思考一下,咱心里也不能平衡,但村里确实没有机动地可分配了,只能采取市政府多部门协调向群众让利的办法,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张鹏飞说,信访部门解决问题最难的就是“动钱”“碰权”,同江市主要领导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不仅成立了组织、纪检、农委、国土等20多个部门组成的工作组,使干部沉下去、坐在群众家炕头上解决矛盾,还明确了主要市级领导包保责任状,开展“积案化解、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给老百姓办实事。
同江市干部下基层解信访难题只是黑龙江省信访干部下基层办实事的一个缩影。自今年2月启动全省干部接访下访工作以来,黑龙江省各级干部把接访下访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破解信访难题、提高执政能力、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实施了“春风行动”“句号工程”“阳光回访”等活动,在案件梳理、公开公示、人员接访、领导包案、督查督办、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环节,建立了“下沉”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