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2月27日电(记者 伍晓阳、浦超)受旱灾影响,今年云南小春粮经作物大量减产。眼下春耕备耕正在进行,云南各地根据水源状况,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应对旱灾。
记者近日赴滇东、滇南等重旱区采访。在泸西县永宁乡笼册村林益组一块70多亩的田里,村民们忙着给大棚加盖覆盖物。村民小组长王中云对记者说:“今年蔬菜种不成了,准备改种食用菌。”
王中云告诉记者,往年这块田种的都是水稻,一直到2009年发生旱灾,村民才在政府引导下改种大棚蔬菜。他说:“种黄瓜和番茄,每周要浇三次水,种食用菌每周浇一次就行了。”
所幸的是,在当地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村民改种并没有减少收入,相反还有所增加。村民王正华说,以往种水稻,每亩纯收入就2000多元;改种大棚黄瓜和西红柿之后,每亩纯收入1万元左右。今年改种食用菌,跟一个老板签订了合同,对方负责提供菌种等,每亩保底收入1.56万元。
在宣威市,许多农民计划把水田改种玉米、马铃薯等耐旱作物。宣威市龙场镇党委书记侯晓说:“我们已经向村民发放了农事明白书,号召大家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种植需水量大的农作物,在山区和半山区扩大马铃薯、魔芋、豆类等耐旱农作物种植,尽最大可能降低旱灾的影响。”
面对持续加重的旱情,云南省提出,今年力争扩大水改旱面积300万亩,地膜覆盖玉米种植达1500万亩,晚秋粮食作物达10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