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2月18日电(记者栗建昌、张涛、刘元旭)“十二五”开局之年,天津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元台阶,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达4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三次产业实现高水平协同发展,经济抗压能力明显增强。
此间专家认为,面对近年接踵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诸多挑战,天津能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交出圆满答卷,这一切源于天津始终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动摇,创出了“天津精神天津速度天津效益”,构筑起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加快结构调整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记者了解到,预计今年一季度天津经济发展仍将保持良好态势。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天津能逆势而上,一个重要因素源于结构调整带来的后发效应。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梁琪说:“分析天津发展路径可以发现,高速增长并不是简单地规模扩张,而是建立在高质量基础之上,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质的变化。”
2007年以来,天津共推出大项目好项目1440个,总投资超过2.2万亿元,产业结构呈现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特征,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赵海山说,到今年1月份,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2.23万家,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累计销售收入超过480亿元。
天津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单纯走拼资源的粗放式开放道路,发展将难以为继。为此,加快开放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天津将“楼宇经济”作为中心城区发展服务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亿元楼宇”。“楼宇经济优化了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结构。”天津市中小企业局局长尉永久说,天津128个重点支持楼宇,预计一季度的税收将达到30亿元,全年税收过亿元的楼宇将新增50个。
念好经济结构调整“紧箍咒”
新年刚过,天津各级干部齐聚天津礼堂,“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动员大会在这里举行。从今年2月初到7月底,天津将组织4000多名干部成立611个服务工作组,深入基层、企业和项目单位,开展帮扶活动。
“有利于转变工作作风,营造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良好环境。”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志强介绍,自2009年起,天津连续4年累计选派三级机关1.7万名干部组成2400多个服务组,下到基层、企业,已解决各类难题1.7万多个。
为构筑科学发展的“倒逼机制”,念好经济结构调整的“紧箍咒”,近年来天津着力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对科学发展能力不强的干部及时调整,充分发挥考核对促进科学发展的“倒逼”作用,促使各级干部重视结构调整和发展质量。
与此同时,天津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一站式”集中现场服务,成为全国审批效率最高地区之一。天津市政府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主任钱长龙说,目前市级审批事项由1033项减至495项,审批效率提速80%,投资项目涉及的8个必经部门15项审批手续由180天缩减到30个工作日以内,企业设立涉及的五部门审批由3个月减至5天。
坚持改善民生不动摇
2月6日,元宵节。家住公租房小区秋丽家园42号楼的宋文焕,显得非常开心。她说:“这是我们搬进新房里过的第一个元宵节,是有生以来最舒心的一次过年!”
从一家四口挤在15平方米的平房里,到如今搬进65平方米的公租房,宋文焕的住房变化是天津众多保障房政策受益者的一个缩影。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天津市副市长熊建平说,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满足群众基本居住需求作为首要任务。
记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天津新建各类保障住房2405万平方米,发放租房补贴7.5万户,累计向41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占城镇家庭的20%。
近年来,天津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集中财力物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已累计实施了六个20项民心工程,每年都出台增加群众收入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