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2月20日电(记者 谭剑、帅才)自1991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我国已建成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199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大部分重要湿地的保护网络体系。
20日在此间举行的“2011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说,“广覆盖”的湿地保护网络使我国约50%的自然湿地和一大批重点保护濒危物种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超过45%国土范围内重要湿地保护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据了解,中国的自然湿地面积约3620万公顷,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
马广仁说,虽然加入湿地公约时间较晚,但中国在湿地保护上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2005年至2010年间,国家投入31亿元实施了205个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恢复湿地8万公顷,并逐步形成了中国湿地保护和恢复技术模式,部分重要的退化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以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为例,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长江流域自然湿地面积占全国自然湿地面积的一半。马广仁说,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湿地保护总体战略框架,长江流域湿地保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构建了一个包括国家林业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长江流域各省市在内,由112个成员单位共同组成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并提出了用流域综合管理方法、积极推动湿地保护主流化的保护模式。
此外,我国还大量开展湿地调查和科学研究,强化了湿地保护管理的重大基础工作;通过国际合作和履行湿地公约,为国内湿地保护引入了先进理念和资金技术。“目前,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已显著提高,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大力发展和建设湿地公园,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成功模式也正在逐步形成。”马广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