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0月27日电(记者 孙彬)当前,在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寸土寸金的沿海发达省份江苏省积极落实中央政策,大力创新耕地保护措施,试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现全省耕地占补平衡,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市长签“责任状”全面保护耕地
“现在已把全省各地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各级党政年度绩效考核。”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夏鸣说,江苏根据江南平台入口
的要求,2006年7月就出台了《江苏省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案件的查处率达到100%列为考核内容,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列为各地政府第一责任人业绩考核。江苏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分别与全省13个省辖市的市政府、国土资源局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全省共签订各级、各类耕地保护责任状900万份。
为增强党政领导干部依法用地观念,严肃追究党政领导干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的责任,2010年4月,江苏省纪委、组织部、国土厅等联合出台了《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要求实行土地管理违法行为党政一体化问责,并将问责对象向乡镇领导干部延伸。同时,对土地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重点审计。
如今,“保耕地就是保发展,保耕地就是保子孙”的认识在江苏已经深入人心;保护耕地数量质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已成为江苏全面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推手。
全省“优势共享”实现占补平衡
为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江苏从政策、制度、机制和科技等多方面入手,加强规划计划管控,强化耕地保护责任,推动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耕地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的协调统一。
夏鸣说,从1999年开始,江苏省按照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并略有储备的要求,建立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库,将年度补充耕地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上,通过对项目库的强化管理,对补充耕地进行“定位、定量、定时”管理,保证补充耕地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江苏在全国率先实行耕地“先补后占”,在用地报批过程中,严格占补平衡审查和台账管理,确保补充耕地落实。根据苏南、苏北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和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平衡,采用易地开垦耕地方式开展省域内易地补充耕地。通过“资金”和“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全省优势共享受。目前,全省已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9740个,累计完成补充耕地126万亩。到2010年末,江苏省耕地面积保有量为7122万亩,连续多年实现占补平衡。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现夏粮生产“八连增”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江苏始终把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措施来抓,全省耕地质量水平实现持续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产出能力显著提升。
夏鸣说,2008年起江苏开展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目前共有56个县(市、区)正式提交64个项目试点申请,其中47个规划方案已批复实施,涉及建设规模90万亩,计划新增耕地14万亩。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成大面积的连片高标准农田。此举不仅新增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促进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而且建成了大规模集中成片的高标准农田,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统计数据表明,江苏粮食单产由2003年的每亩354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408.3公斤,从全国的第5位上升为第2位,粮食总产从494亿斤提高到647亿斤,从全国第5位上升为第4位。全省粮食总产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夏粮实现“八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