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的黑夜比白天多—记者井下400米体验矿工生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1年10月18日 09时19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太原10月18日电(记者 王菲菲)十月,塞北大同已是秋风瑟瑟。位于大同西北边的燕子山矿显得格外清冷。

    10月13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山西大同煤矿集团燕子山矿,下到地下400米,体验一线矿工的生活。

    下井之前,先要全副武装:秋衣秋裤、棉衣棉裤、工服外套,棉袜子、长筒雨靴、白毛巾、头盔、自救器和矿灯,一样都不能少。穿戴好之后,记者俨然成了一个包裹严实臃肿的粽子。

    安全检查完毕,可以下矿!乘着井下“电梯”——罐笼,记者将直达地下200米处。罐笼内,灯光昏暗,风在耳边嗖嗖作响。井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记者既期待,又有些紧张。

    下了罐笼,一个干净明亮的100米文化长廊展现在眼前。这哪里是矿井,分明就是都市地铁站嘛。随行的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这里离工作面还早着呢。

    接下来,换乘“小火车”,车厢内放着舒缓的音乐,伴着车轮叩击铁轨哐当哐当的声响,走了近半个小时。

    “小火车”停在了一处斜坡附近,要改坐“猴儿车”下井。这种车类似于单人缆车,人坐上去就像只猴子趴在树枝上。在工作人员帮助下,记者坐上“猴儿车”向斜坡深处滑去。一路上,不断遇到下了夜班的矿工。他们全身漆黑,垂着头趴在“猴儿车”上,看上去很疲倦。

    下了“猴儿车”,再乘防爆胶轮汽车,一路行进3000多米。下车后,穿过风门,巷道墙壁不再是普通的岩石,而变成了乌黑发亮的原煤。煤层切面用防坍塌的支护工具固定,中间有一截还吊满了水袋,用来防爆灭火。

    继续前行,巷道越来越黑,风量也开始减少,不时有零星的水滴溅落在身上。越往里走越热,脖子后背都开始出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井下阴冷,必须要穿棉衣,但越往工作面走又会越热,步行尚且如此,更何况矿工们还要工作,因此他们的衣服总是潮湿的。

    在铺满黑色原煤的巷道里又走了近20分钟,才来到采煤工作面。呈现在记者眼前的不是一群煤矿工人拿着铁锹热火朝天挖煤的景象,而是几十台液压支架一字排开,装有螺旋齿的割煤机在随时候命。

    在支架后面,记者看到了综采三队的班组长王茂雄。只见他满脸是黑,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王茂雄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6年。“刚下井的时候也很害怕,后来慢慢习惯了。我们燕子山矿安全生产抓得紧,只要不违规操作一般不会有问题;生产条件也比以前改善了很多,尤其是煤尘治理,现在脸上身上可比以前干净多了。”他说。

    王茂雄上的是早班,早上7点下井,晚上7点上井。12个小时,就在这黑暗中与机器和煤炭为伴。“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下井了,晚上太阳落了才上去,有首歌唱得好,‘我的黑夜比白天多’。”王茂雄憨厚地笑笑,露出了一口白牙。

    听说前几年燕子山矿也曾组织矿工家属来井下参观,那些女人们一到井下就哭了,并非害怕,而是心疼。看到全身漆黑的矿工,她们甚至认不出哪个是自己的丈夫。这几年,燕子山矿的井下安全设施和机械化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去年她们又来时,才宽心不少。

    沿着工作面往出走,空间越来越狭窄,有时候甚至得猫着腰才能通过。巷道里的风越来越大,裹着潮湿棉衣的身体不禁瑟瑟发抖。

    中午12点,坐着罐笼,记者升井了。外面暖阳普照,金黄的树叶落了一地。而那些在地下深处默默工作的矿工们却看不到这番景象,迎接他们的将是燕子山的晚霞。

 
 
 相关链接
· 吉炳轩王宪魁批示:尽最大努力抢救被困矿工生命
· 山东枣矿建设“无尘矿井” 让矿工远离尘肺病
· 黑龙江七台河透水事故22名获救矿工恢复情况良好
· 勃利恒太煤矿事故又有19名矿工获救
· "823"透水事故生命通道打通 仍未与矿工取得联系
· 透水事故获救矿工口述:死神威胁下的102个小时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