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水润荆楚稻菽香—水利保障湖北粮食生产丰收在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1年09月13日 17时45分   来源:新华社

    水润荆楚稻菽香——水利保障湖北粮食生产丰收在望 

    新华社武汉9月13日电(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九月的荆楚大地,水波粼粼,稻香飘溢。作为全国粮食大省、水利大省,湖北在今年长江中下游遭遇罕见大旱之后,粮食生产是否受到影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否依然是粮食生产的“最大硬伤”?日前,记者跟随水利部组织的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湖北。

    水利护航,大旱之年不见灾

    农谚云: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利与粮食生产、农民一年的收获息息相关。

    当阳市玉泉村村民王芳提起这场旱情仍然心有余悸。“每年5月是插秧季节,可今年到5月30日还没插上秧,大伙心里真是急呦,如果水跟不上,今年肯定颗粒无收。”王芳说。

    据湖北省水利厅统计,去年10月下旬以来,湖北遭遇长达7个月的跨季连旱,71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有纪录以来同期最少,江河湖库水位异常偏低,受旱农田面积达1880.7万亩,旱涝急转造成63个县市发生洪涝,受灾农田达1183.7万亩。

    眼看“水袋子”变成“干锅底”,湖北各地紧急行动。水库、塘坝等超前蓄水,灌区、泵站、调水工程等开足马力……通过抢引外江水、工程提水、疏渠引水、打井要水、协调调水等措施合力抗旱,共投入劳力200余万人,设备7.5万台套,累计用电2.3亿度、用油近万吨,抗旱资金达7.6亿元。

    攻必克,战必胜。通过人力、工程抗旱和人工增雨,全省累计抗灌农田1362.8万亩,保证了夏粮夏油抗旱田管和抢收,保证了早中稻抢插,完成早稻栽插面积550万亩、中稻栽插面积1895万亩,保证了改种补种,为金秋播下丰收的希望。

    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监利县,通过全力抗旱、科学抗旱,今年夏粮喜获丰收,总产5.25万吨,比去年增长8.7%。预计全年夏粮、水稻可实现粮食增产1.5亿斤的目标,实现粮食“八连增”。

    “三驾马车”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37%,对抗灾夺丰收至关重要。

    多年来,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替代投入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工程年久失修、淤塞荒废。在2009年、2010年北方冬麦区和西南地区遭遇特大干旱,迫切需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挥灌溉效益时,却因灌溉渠系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抗旱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并特别提出要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表示,在国家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而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应通过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来解决。

    李国英说,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

    在湖北,这“三驾马车”正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在潜江市,兴隆河流域水利管理站作为国家在当地最基层的水利单位,通过健全管理模式,有效承担起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节水灌溉等职能;在当阳市,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成员维修渠道,提高了灌溉质量,每年节约用水5000多方,水费由过去每亩最高80元降到20多元,同时,护渠守水劳力大大节省;在抗旱战役中,各地专业化的抗旱服务队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者互为补充的模式使以前‘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农村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问题找到了解决方向。”湖北省水利厅副巡视员徐义平说。

    权属归民,从根本上解决“公地的悲剧”

    河边桑园随风起舞,山上柑橘含笑点头,庭院经济四季飘香,精养鱼池碧波荡漾……这是记者在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看到的景象。

    “以前可不是这样,堰塘、水渠没人管,里面是杂草,周围烂兮兮,下雨保不住,更别提浇地和养鱼了。”村民郑大珍说,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曾经一直隶属于社队集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田水利的公益性碰到了家庭生产经营的个体性,虽然理论上两权仍为集体所有,但实际的集体缺位造成权属不清,工程管理一度陷入“公地的悲剧”。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宜都市以推行“受益户公有制”为改革突破口,将渠道、堰塘等水利设施使用权划归受益农户,受益户按农田受益面积确定份额,以合同的形式享受权益,并承担投工筹资修整设施等义务,灌溉条件大大改善。

    到今年上半年,全市114个村开展改革,共改革小型水利设施9715处,占设施总数的74%,受益灌溉面积达92950.8亩,占全市水田总面积的78.8%,7万多个农户领到产权证。

    权属归民极大调动了农民兴水积极性。在“民办公助”等项目带动下,全市整治小型水利设施1373处,完成总投资772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3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和投工折资542万元。

    “虽然农民投工投资约占70%,但工程进展很快,3个月就完成任务。”宜都市副市长程鹏说,在今年抗旱中,由于农民积极性提高,兴修水利及时,全市灌溉水源充足,农作物受损不大。

    从兴修农田水利,到构建基层服务体系,探索有效的基层管水主体,湖北走出了一条建设、管理并重的兴水之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随着文件的贯彻落实,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将得到全面加强,面对旱涝灾害,我们将从容面对,迎接更多的粮食丰收年。

 
 
 相关链接
·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出台“十不准”原则治庸问责
· 湖北出台五年规划建设“油菜引智示范推广基地”
· 李鸿忠强调:进一步加大湖北省巡视工作力度
· 湖北省首发行政复议“白皮书”总结经验分析问题
· 湖北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确定 对融资实行统货统还
· 湖北召开高校开展“两访两创”活动动员部署大会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