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记者 张辛欣)从历史罕见的大旱,到暴雨洪涝灾害,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几乎都经历了风不调、雨不顺的考验。当自然灾害频发逐步成为常态,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夯实水利基础,巩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近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称:“中国稳定的人均0.65亩左右的‘水浇地’,是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夯实水利基础在现今显得尤为迫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共建成水库8.72万座、大中型泵站5万多处、大型灌区434处、中型灌区7865处,以及塘坝、泵站、机井、引水闸堰、水池、水窖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初步形成了抗御水旱灾害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
水利部统计分析,目前灌溉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是全国平均的1.8倍,旱地的2.9倍,且产量相对稳定。我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约9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49%的灌溉耕地上,生产出约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
然而,在我国人增、地减、水缺的基本国情依然没变情况下,粮食生产的水土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干旱洪涝灾害加剧,如何进一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成为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已经达到16.5亿亩,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潜力有限。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等老问题近年来愈发凸显。
数据显示,北方地区耕地资源占全国总数的60%,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随着粮食生产中心北移,北方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产量都超过了全国总量的50%,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灌溉用水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目前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耕地缺乏灌溉设施,特别是受气候变化影响,干旱洪涝灾害对农田水利的冲击越来越大,年均洪涝干旱灾害面积达5亿多亩,占耕地面积的近30%。这些都警示我们,抗御旱涝灾害能力较低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最大软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现有灌溉工程作用,在发展节水灌溉、不增加农业用水总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并通过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水利部将全面加快大中型灌排设施更新改造,确保“十二五”期间完成70%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在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规划改造任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同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确保“十二五”期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以上,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面积500万亩。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水源工程及新建灌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抗旱工程保障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承受之短——建设节水型社会刻不容缓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记者 刘羊旸)近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利益调节机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
“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主要途径。”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尽管供水量从1980年的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亿立方米,但是,目前全国总的缺水为500亿立方米左右。据水利专家对今后20年用水需求预测,水资源需求仍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特别是工业和城镇用水将增长较快,水资源供求矛盾将更为突出。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刻不容缓。“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不突破6200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下降3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60%。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切实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基于我国国情、水情作出的现实选择。我国目前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受季风气候和地理条件影响,全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整体表现出雨热同期、南多北少的基本格局。全球气候变化也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水利专家表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排放,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用水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会议强调,要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需求过大带来的缺水问题、开发过度导致的水生态退化问题、排污超量引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通过科学划定3条红线,将经济社会系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控制在可承载范围之内,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首要措施。”水利专家表示,3条红线既是对经济社会系统取水、用水和排水等行为的约束,也是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管理目标。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行,关键是要加快六个转变:一是在管理理念上,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二是在规划思路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三是在保护举措上,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四是在开发方式上,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五是在用水模式上,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六是在管理手段上,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通过六个转变,从管理理念到管理行为切实保障3条红线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