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4月12日拍摄的宁强县燕子砭镇东丽村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东丽村整体投入1800余万元,是陕西省规模最大、整村搬迁的安置点,已于2009年5月投入使用。“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这是记者在“5·12”特大地震重灾区陕西宁强采访时,当地群众和来宁强旅游的人们对宁强灾后重建及目前生活的评价。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陕西省宁强县遭受重创,全县34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和损失。灾后恢复重建以来,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在天津的帮助下,目前地震灾区群众已全面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总投资达64亿元的863个重建项目全部开工,目前竣工率达91.07%。70450户受损房屋加固维修按时完成,32453户农村受灾群众搬进了新居,并建成了燕子砭镇东丽村、汉源镇五里坡、徐家坪镇上坪等89个规划整齐、基础设施配套的受灾群众集中重建点;重建的66所学校,22.3万平方米校舍已于2009年秋投入使用;全县医疗机构建筑面积由2008年的4.2万平方米增加到10.5万平方米,新建268个村卫生室,使全县就医条件有了根本改善;3.6万平方米廉租房项目也如期竣工,809户城镇受灾群众得到安置。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家住宁强县汉源镇北辰新村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马俊珍在取腊肉(4月11日摄)。马俊珍家原本位于县城郊外棚户区的70平方米土坯房在汶川地震中坍塌,2010年春节前她作为首批搬迁群众住进了天津援建的北辰新村。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这是4月12日拍摄的宁强县天津医院。宁强县天津医院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天津对口援建的重点工程,新建成的医院规划面积34038平方米,拥有床位500张,年门诊量可达18万人次,住院10000人次。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陕西省宁强县高寨子镇罗村坝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上音乐课(4月12日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这所小学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在天津市的援建帮助下,新建校舍于2009年秋季投入使用。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