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耘亮剑出鞘 迎风出海神鹰施救
——写在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成立十周年
新华社上海4月7日电(记者孟博 贾远琨)顶风破浪,越是危险越向前,这就是交通运输部救助“神鹰”。4月7日,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成立十周年,十年间,英勇的救助飞行队见证了我国飞行救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半小时之内起飞救助
从白手起家,到拥有21架飞机的空中救援劲旅;从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一枝独秀,到四个救助飞行队并驾齐驱、11个救助待命点随时候命的发展格局,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的海上救助范围已经覆盖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琼州海峡、西沙等重点海域,并实现了接报后半小时之内起飞救助。
目前,交通运输部在蓬莱、厦门、珠海建立了北海第一、东海第二、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并设立了大连、青岛、舟山、福州、湛江、三亚等11个飞行救助基地和59个飞行救助临时起降点,这些都为提高救助效率提供了基础条件。
除了硬件设施,我国海上救助飞行员、救生员的救助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如今的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已经从组建之初的只有2名军转飞行员和2名机务维护人员,发展到拥有飞行员39名,救生员、绞车手41名,机务维护人员89名,空管、气象、通信导航人员36名的强大阵容。
1.8万公里的海空立体救援
直升机救助是海上人命救助最快捷、最有效的现代化救助手段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海上安全形势的日趋严峻,发展立体救援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1996年7月,交通部作出决定:在上海筹建我国第一个海上救助直升机机场,向海空立体救助的最前沿进军。经过十年的建设,在我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已经形成了空中救援与水面救援、水下潜水打捞并驾齐驱的“三位一体”海上立体救助新格局。
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从2003年执行第一次救助任务至今,累计实施救助飞行22797架次,执行救助任务1354起,救助遇险人员1774名,在应急抢险行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简单气象条件下的近距离救助,到复杂气象条件下跨区域长距离救援;从单机救援,到双机出击;从机船分头作业,到船机配合的海空立体救助;从海上救援到陆岛救援、陆域救援、公路救援,再到能够执行艰苦复杂的抗震救灾行动和国家重大安全保障任务,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的救助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方面覆盖和全天候监控
目前,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共有救援直升机21架,布局在我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其中自有飞机12架,租用飞机9架。
据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介绍,在“十二五”期间,救助飞行队还将增加自有飞机14架,在租用飞机不减少的情况下,届时,飞行队飞机总数将达到35架,基本实现海上救助的全方面覆盖和全天候监控。
根据国际救援经验,要达到救援的最佳效果,海空救助的最佳状态是在海岸线上每隔200公里左右配置一架救援直升机,我国的救助飞行队有望在2020年左右达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