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贵州十大民生工程划出贫困地区包容性增长新曲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1年03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贵州“十大民生工程”
划出贫困地区包容性增长“新曲线”

    新华社贵阳3月12日电(记者 王丽)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不仅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也是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最严峻的考题”。

    “十二五”开局,面对经济社会既“转”又“赶”的双重压力和双重任务,贵州开始向落后和贫困发起“总攻”,同步启动“十大民生工程”全力补足“民生短腿”,力求以一份全新的“民生答卷”划出西部贫困地区包容性增长的“新曲线”。

    中国扶贫“主战场”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地处云贵高原交界处的迤那镇,是贵州乃至全国最为边远、最为贫困的乡镇之一,居住着汉、彝、苗、回等8个民族的3.8万多名群众,因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群众一直过着贫困生活。

    从今年起,农村公路、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现代化设施农业等多项民生工程将在迤那镇同步启动。几年后,这个贫困乡镇的群众将彻底摆脱贫困面貌。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贵州仍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934个贫困乡和13973个贫困村。不少地方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及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国家执行新的扶贫标准,贵州贫困人口还将大幅增加。

    2010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的60%,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505万人,占中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5%,居全国第一;贵州的贫困发生率为16.5%,居全国第二。同时,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地方财力十分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设施欠账很多,贵州也成为全国解决民生问题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

    “扶贫开发”一直是贵州的“第一民生工程”。“十一五”期间,贵州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从2007年的6.5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亿元,年平均保障标准从742.5元提高到1186元,保障对象从256.7万人增加到534.65万人,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272万。

    未来10年,贵州要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确保2020年全部解决505万人的贫困问题,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民生“大礼包”补足“民生短腿”

    “一危三棚”改造、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农村环境改善……为全力补足“民生短腿”,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贵州同步启动了“十大民生工程”。这些密集的民生“大礼包”有望筑牢民生“保障网”。

    “十大民生工程”包括: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就业和创业工程,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一危三棚”(农村危房、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林区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工程,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程以及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

    今年,贵州将千方百计筹资823.4亿元,集中用于这“十大民生工程”。通过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程”、山地农业扶贫工程、生态扶贫产业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工程等,显著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共享式发展”促进“包容性增长”

    “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才能为撬动内需市场提供动力。”贵州省发改委主任刘远坤说,通过实施“十大民生工程”,贵州就是要以“共享式发展”促进“包容性增长”。

    为真正破解阻碍群众增收的扶贫难题,未来几年,贵州将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大力推进集团扶贫,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同时,将扶贫攻坚的重心从“整体扶贫”向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过渡,啃扶贫的“硬骨头”。

    针对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等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贵州将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扶贫攻坚工程,推进扶贫开发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由“单打独斗”向“合力推进”转变,促进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相关链接
· 2011年安徽将投入388亿元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
· 西藏:和谐春风吹雪域 民生工程惠民政策暖人心
· 新疆“民生建设年”21项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提速
· 四川财政2010年一般预算支出逾60%投入民生工程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