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2月21日电(记者 蔡玉高 邓华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成功实现了两次战略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面向“十二五”,有着丰富科教资源的江苏,正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主动力,实现第三次战略转型。
“十一五”期间,江苏大力破解阻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难题,GDP年均增长13.5%,2010年突破4万亿元。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评价中连续2年居全国首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6大新兴产业已成长为支柱产业;农业增加值由全国第6位上升到第3位;苏北经济增幅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二五”开局之年,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等问题,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
在刚刚结束的江苏两会上,提交代表委员审议讨论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上进一步明确,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规划纲要》对创新驱动的实施路径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表示,未来5年,江苏将着力实施高技术攀登计划,围绕优势产业和前沿性产业领域,集中突破包括海上风电整机、新型光伏电池、物联网核心器件等在内的100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
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崭露头角的新兴产业将会有更加精彩的表现。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江苏将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实施30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500个以上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发展30条新兴产业链,培育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到2012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倍增,到2015年超过5万亿元,形成一批千亿元的科技领军型企业和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江苏还将通过全面提升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等举措,构建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年伊始,江苏省即启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计划,今年打造30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为实现新兴产业3年3万亿目标打好基础。据省经信委统计,今年1月份6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预计1月份产值同比增长40%左右。2月初,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至此,江苏省已有20家重点实验室成功通过国家验收。这些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现代农业、新能源与环境等高技术领域。
与科技、经济计划同时实施的江苏“双创”人才工程,未来5年,将资助1.5万具有自主创新成果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设5000个创新团队。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青年人才工程、“三支”队伍培训工程、新兴产业人才工程等举措,江苏的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1100万人。
来自江苏省政府的消息显示,该省近期将召开全省科技奖励大会,大会将比照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相关办法,对全省科技创新人才和相关项目进行重奖。江苏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一次全省性工作会议,此举显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创新人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