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草屋”到“产权房”
——海南农垦大力实施职工危房改造工程纪实
新华社海口1月14日电(记者 夏冠男)记者刚一跨入海南红明农场二十队职工房顶林的新家,主人就热情地端上来一盘热气腾腾的油炸木薯片。“这是在自家厨房里做的,吃吃看香不香!”房顶林兴奋地说。
光滑的瓷砖地板、纤尘不染的茶几、锃亮的大吊灯,眼前的一切让人不敢相信一年前的这个地方还是农场里常见的破烂拱房。现如今,通过海南省农垦总局推行的职工危房改造工程,原来的拱房变成了一座两层共7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
在海南农垦职工危房改造的“大会战”中,过去高低不一、杂乱无章的旧房、危房被陆续推倒;在原址上,一排排整齐干净的新房破土而出。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危房改造这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确确实实暖了农垦职工的心。
危房改造:曾是遥不可及的梦
“虽然面积不大,但住着舒心,再也不怕漏风漏雨了。”作为印尼归侨职工的后代,房顶林在父亲建造的拱房里一住就是30年,没有独立的厨房,没有像样的家具,台风暴雨来时还有倒塌的危险。如今,房顶林回忆起在拱房里生活的日子,仍然感慨万千。
房顶林说,自从得知海南农垦要给职工建新房的消息后,自己兴奋得好几夜没睡着觉,觉得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当自己只花了5万多元就建了一栋新房后,房顶林还没从这个“梦”中缓过神来。他向记者讲述往事时,把已经非常干净的茶几擦了又擦。
“一没政策,二没钱;房前没路,房里没水。”住房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海南农垦垦区职工。海南农垦一度采用军垦体制,政企不分,社会事业和生产经营不分,产生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职工住房难。不少职工住着破烂的砖瓦房、拱房,在海南中西部一些贫困地区的农场,一些职工甚至住在茅草屋里。到2007年底,垦区危房总数达14.6万套,面积达801.5万平方米。因此,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住房,是百万农垦人几十年来的一个美好愿望。
海南农垦红明农场场长邹存柏是一名“老农垦”,在农场工作的二十多年中,曾让他最头疼的就是职工的住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提起垦区的“老古董”——拱房,邹存柏说,过去大部分职工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座“地堡”,一遇自然灾害,住在这些危房里的职工成了领导最担心的人。每当台风来临时,邹存柏都要挨家挨户疏散群众,生怕哪座房屋倒塌出现危险。
2007年,海南农垦迎来了新一轮管理体制改革,在加快推进政企社企分离、企业重组、启动海胶集团上市、推动垦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同时,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民生问题被放在改革的首要位置。而解决垦区职工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是尽快推行危房改造,让广大职工住上安全舒心的房子。
民心工程:群众利益无小事
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曾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解决好垦区职工住房困难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推动农垦改革发展进程中,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维护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的疾苦重于一切,解决群众的困难先于一切,千方百计改善好民生,解决好农垦历史遗留问题。
改善民生这句话迅速地由口号变成现实。2008年5月,海南省农垦总局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签订50亿元信贷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利用3至5年时间,建设及改建职工住房14万套,让垦区每户职工拥有一套质量保证、功能齐全、经济适用、产权清晰的住房。从此,海南农垦短期内最大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在海南农垦垦区78万公顷的土地上全面铺开。
在建设模式上,农场分场、作业区、生产队都可以采取私建公助的办法,由农场落实宅基地规划,设计部门提供施工图纸,职工自己请施工队,自己建设住房,其建房用地免费。海南农垦总局还给予每户1.3万元至1.5万元的补贴,其余根据个人需要由职工自筹资金。
有了明确的政策,职工建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2009年全年,海南垦区共有5.2万套职工住房动工,年底己有70%以上的工程竣工。建设开工数量之多、资金投入之大,超过以往10年职工住房建设的总量。
红明农场六十四队职工陈恒泽曾经一家10口人住在一间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瓦房里,由于年久失修,房子老化变成危房。农垦危房改造政策出台后,他获得了15000元的建房补贴,再加上全家人的筹集,他花了15万元建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新房。“虽然补贴不多,但是对职工也是一种鼓舞,有了优惠政策,我们建起房子来心里也有底。”陈恒泽高兴地说。
住有所居:垦区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列为民生一号工程来抓。截止到去年12月初,全省保障性住房已开工11.86万套、975.22万平方米,占全年计划套数的117.5%,垦区职工危房改造,是海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2008年,海南农垦新增中央投资棚户区危房改造5333套,总投资4.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000万元,农垦配套4000万元,农场和职工自筹3.4亿元;2009年,新增中央投资棚户区危房改造项目共46667套,项目分解在垦区50个单位实施,项目总投资2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5亿元,农垦总局配套3.5亿元,农场和职工自筹21亿元;2010年,计划改造24100套职工住房,预算投资14.4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7亿元,农垦总局配套1.7亿元,农场和职工自筹11.06亿元。
这一组数字充分反映了海南农垦职工危房改造脚步的急促,令人欣慰的是,让所有农垦人“居者有其屋,居屋有其权”的愿望也将实现。近日,中坤、中建、八一、西联、西培、蓝洋6个农场首批1000户农垦职工领到了属于自己的房产证,59年来海南农垦职工住房没有“户口”的历史彻底结束。
如今,在垦区随处可以看到崭新的平房或楼房,新房里客厅、厨房、卧室一应俱全;煤气进厨房、电话进客厅、热水器进浴室,农垦职工住房向现代文明迈出了一大步,可谓旧貌换新颜。为了让职工满意,海南农垦总局还专门由农垦设计院精心设计了各种崭新的安居图景:住房设计上具有前瞻性,实用美观,合理确定居住空间、卫生设施、公共设施、节能措施等技术标准,并设计出多种不同样式、不同格局住房供职工自行选择。
职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红明农场的陈恒泽说,住进了新房子,自己心里踏实了,以后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发展生产,如何让自己的好生活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