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程卓、王茜)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13日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提高中医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率,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王国强是在当天开幕的201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主题报告中作此表示的。这次会议为期两天。
王国强说,党中央确定的“十二五”规划主题是科学发展,中医药发展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统筹好中医药事业与卫生事业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中医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率。
他说,要统筹好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统筹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统筹好中医药发展和走向世界,注重以我为主,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王国强强调,实现“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融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从偏重中医医院发展,转变为注重医院、门诊、诊所等中医药服务的多种组织形态共同发展。
王国强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王国强说,“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中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合理,中医医疗服务和应急体系更加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中医药人才素质明显改善,结构更趋合理;继承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传承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中药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中药工业体系建设和产业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中医药文化业态更加丰富,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利用;实现中医药立法,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健全,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更加显著,在国际传统医药领域优势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基本实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2010年我国投入52.43亿元专项资金发展中医药事业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程卓 王茜)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13日表示,2010年,我国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2.43亿元用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
王国强是在13日开幕的201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主题报告中作此表示的。会议为期两天。
王国强说,2010年,我国深入贯彻落实《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取得了新进展。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1所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147所县中医医院建设以及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各地也进一步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与此同时,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服务补偿机制探索取得新进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政策进一步完善。
王国强说,过去五年,中医药事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从2005年底到2009年底,中医类别医院从3009所增加到3299所,增长了9.6%;门急诊人次从2.26亿增加到3.28亿,增长了44.96%。此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较快,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应急救治能力明显提高,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创崭新局面,41项中医药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民族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国有民族医院203所,开展民族医教育的院校有14所,民族药产业发展迅速,品种达906个,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加快,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