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全行业2010年利润总额437亿元 增长3倍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记者 林红梅)中国民航全行业2010年完成营业收入411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高达4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2%和3倍,经济效益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中国民航局副局长王昌顺1月11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民航工作会上表示,民航2010年运输总周转量、货邮运输量分别首次突破500亿吨公里和500万吨大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全行业完成通用航空作业飞行13.6万小时,比上年增长9.6%。
在客货运输获得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民航行业的经济效益2010年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全行业完成营业收入4115亿元、利润总额4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2%和3倍。其中,航空公司赢利351亿元,机场赢利50多亿元。
在全球民航业仍无走出经济危机阴影的背景下,中国航空公司的赢利能力居世界前列。
此外,中国民航全行业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40亿元。上海虹桥机场扩建工程顺利竣工投产,新建成11个支线机场,改扩建60个机场,空管系统完成99个项目的验收。
中国民航将建立航空运输服务审计制度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记者 林红梅)中国民航将建立服务质量监管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航空运输服务审计制度,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让消费者能舒心乘机。
中国民航局副局长王昌顺1月11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民航局今年将制定《不正常航班服务规范》等服务标准,实行《航空运输服务质量检查单》制度,对服务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抽查,逐步建立航空运输服务审计制度。大力提倡航空公司、机场开展特色服务,打造服务品牌。
民航局将把解决航班延误问题作为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旅客的重点工作来抓,深化航班延误专项整治,千方百计提高航班正常率。将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场空域容量评估政策和评估办法,加强对评估单位的资质审核和监管;完善航班时刻网上协调系统,进一步推进全国先期流量管理工作;建立航班延误专项整治工作保障方案。完善运行协调决策机制和运行信息通报机制,发挥大面积航班延误协调指挥中心及联动指挥机制的作用,及时处置飞行不正常情况及大面积延误。特别要客观、及时、准确地通告航班延误的原因,取得旅客理解。
王昌顺介绍,中国民航各地区管理局2010年成立了航班延误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45个重点整治机场初步建立了由航空公司、地区空管局、机场及保障单位参加的应急处置协调指挥机构。华北管理局成立了首都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协调指挥中心,实行分级预警、及时启动、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空管系统以治理繁忙航路航班延误为重点,加大对京沪、京广航路的航班流量管理力度,合理确定繁忙机场飞行尾流间隔、滑行时间等标准,提高空管服务质量,使繁忙机场航班延误得到有效缓解。
王昌顺说,民航局今年还将在优化空域结构,提高空域利用效率上下功夫,从根本上为减少航班延误创造条件。制定完善全国航路航线网络规划,组织开展航路航线网络性能评估。制定、颁发基于性能导航航路运行规范。制定繁忙航路增加容量的措施。开展青岛、武汉等15个机场进离场航线分流工作,组织全国飞行繁忙扇区容量评估试点。
中国民航六大措施保安全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记者 林红梅)中国民航局2011年将采取六大措施,进一步推进持续安全战略,保障飞行和空防安全,保旅客乘机平安。
中国民航局副局长王昌顺1月11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民航旅客运输量预计将突破3亿人次,防止运输飞行重大事故,防止劫机、炸机事件,防止空防事故,防止通用航空重大飞行事故,防止重大航空地面事故和特大航空器维修事故,全行业运输航空事故征候万时率不超过0.5,是民航局今年确定的安全目标。
王昌顺说,为实现持续安全的目标,民航局今年将采取以下六大措施:
一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生产运营单位是民航安全生产的主体,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总责。要领导本单位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规章标准执行、安全资金投入和员工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主体责任,防止主体责任外部化和内部责任虚化。
二是严把专业技术人员资质能力关。把好人员准入关、养成训练质量关、转型升级标准关、实践能力关和重点人员关,大力抓好飞行、机务、空管和运控等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管理和能力建设,提高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探索建立“飞行员动态信息档案库”,通过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把好资质能力关。
三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航空公司要加强运行控制系统建设,改进运行签派工作,加强高原机场和特殊机场飞行运行管理。机场要认真贯彻《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继续开展机场安全审计,推进机场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做好防鸟击、防跑道入侵、防机坪设施设备与航空器刮碰“三防”工作。空管系统要以“五个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指南,全面开展空管运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空管设备运行保障机制。维修企业要加强对航空器多发重复故障的监控,解决技术难题,继续开展“防空停、防差错”活动。空防安全部门要加强安检设备定检和管理工作,提高安检质量,开展航空货运安保专项整治,推广和实施航空安保管理体系。
四是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安全评估“一票否决”制度,以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为抓手,改进安全监管,逐步实现向以规章符合性为基础、风险控制为手段的绩效监管方式转变。建立健全隐患治理和挂牌督办制度,继续推行安全监管绩效考核。加快整合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开展监管局安全监管技术平台建设试点。加强监管机构建设,在航空业务量较大的城市增设监管局。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五是着力加快适航审定能力建设。推进上海、沈阳适航审定中心、航油航化适航审定中心和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的建设。筹建发动机适航审定中心和适航验证技术研究中心,在部分省区市监管局设立适航审定机构。把好适航审定安全关口,做好各类航空产品特别是C919、ARJ21等国家重点型号的适航审定,支持民族航空制造业发展。
六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民航管理局及监管局、航空公司、机场、空管、信息、油料等单位和部门,都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单位要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完善应急预案,做到所有重大危险源或风险源、重点工作岗位都有专项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演练和全员培训工作。
中国民航实现生产效益双增长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记者林红梅)中国民航2010年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高达437亿元,比上年增长3倍,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在2008年大幅度亏损、2009年初步赢利的背景下,民航2010年实现了生产和效益的双增长。
中国民航局副局长王昌顺1月11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说,为了给民航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中国民航局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形成了推动民航发展的合力。出台了促进西藏、新疆地区民航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与新疆、重庆、四川、河北、陕西、青海和湖南7个省区市签订了加快民航发展会谈纪要。
有利的政策和环境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王昌顺介绍,2010年落实航空公司、机场各类补贴共26.9亿元;机场建设费征收政策延期至2015年获得批准,并与民航基金合并为民航发展基金。出台了《民航局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继续实行燃油附加与航油价格联动机制。
民航去年严格控制了运力增长。王昌顺说,2010年民航净增运输飞机187架,比原计划调减40架,年末在册运输飞机总数为1604架,基本保持了民航运输市场的供需平衡。2011年民航局仍将严格控制运力增长。
在调节市场供求的同时,中国民航局严格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暂停许可设立航空公司、分公司,并提高设立分、子公司的门槛。加强对筹建、运营航空公司及分公司的监管。
在制度建设上,民航局出台了《进一步改革国内航线经营许可和航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改革航权航班时刻管理,建立了集体审批、分级管理、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规范财务管理,出台一批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了覆盖各直属单位的财务监控系统。
发展国际航空运输成为民航2010年营运的一大亮点。中国民航局规范国际航线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完善国际航权分配与使用机制,加强航权使用监管,引导和鼓励企业开辟国际航线,推进了国际航空运输高速增长。南航国家航线首次取得赢利,盈利额达6.7亿元。
持续推进节能减排,也是民航减少成本、创造利润的因素之一。民航建立健全了节能减排工作体制和机制。开展“桥载设备替代APU”运行试点,全年节约航油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8万吨;推动临时航路开辟使用,全年航空公司使用临时航线25万多架次,缩短飞行距离1080万公里,节约航油消耗5.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3万吨。
此外,民航出台了进一步加强航空安全工作的21条措施,全行业严重事故征候万时率为0.031,比上年降低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