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1月14日电(记者 郑天虹)与旨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计划相对应,亚洲各国大学近100名校长在广州亚运会期间齐聚羊城,召开“亚洲校长论坛”,商讨推动亚洲高校的交流合作。
主题为“亚洲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亚洲校长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教育局承办,是首次由政府部门牵头举办的亚洲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与第16届亚运会同步举行。
印度伟洛尔科技大学校长Dr. G. Viswanathan在论坛上倡议说,欧洲有个博洛尼亚计划,这个计划受到欧洲各个国家的支持,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希望共同成长。我们应该在亚洲建立一个类似的计划,如“亚洲国家高校联盟”,并就此共同探索建立一个模式和渠道。
一些亚洲知名大学校长提出,亚洲高校及高等教育体系是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媒介,寻求与亚洲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是实现本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捷径。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说,正是因为牢牢把握住了亚洲这一战略重点,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化水平才得以迅速提高。截至目前,北师大已经与日本、韩国等7个亚洲国家的119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接收的留学生遍及25个亚洲国家。全校1860名国际学生中,有1593名来自亚洲国家,占全校国际学生总数的85.65%。
钟秉林建议,由于在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大学开展交流合作,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可借鉴欧美博洛尼亚进程的经验,在亚洲大学间探索一系列新的合作机制,如学分互换、学位互认、大学生流动、校长交流、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等,为亚洲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保障。
韩国高丽大学校长李基秀说,随着亚洲经济蓬勃发展,亚洲的高等教育同样已经进入了突破性的发展周期,需要更加开放,更加注重合作,摆脱过去那种封闭的系统。这不仅包括亚洲各国大学之间建立平台互相分享成功经验、交流协作,也包括积极“走出去”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祝全说,建立合作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将会起到跳跃性的推动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琵琶地音乐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杨秀桃音乐学院在短短6年时间就取得了很高的国际名誉——如果一切从白手起家,取得相同成绩所花的时间无疑将会长得多。
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发言表示,中国正在致力于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大学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学质量;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
事实上,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许多亚洲大学已经在着手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并希望亚洲高校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与合作将帮助亚洲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崛起,将有助于亚洲国家高水平人才和劳动力在各国的流动,寻求全球性的机遇。
出席本次论坛的有来自亚洲20多个国家及港澳地区30多所大学的校长以及我国内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近50所高校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