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1月12日电(记者朱立毅、王攀)身下前行的航船时而被抛上浪尖,时而又陷入谷底,激起水手们与风浪搏斗、开天辟地的无限豪情;耳畔祈福的渔歌透过星星点点的灯火,引发弄潮儿对国泰民安、天下大同的不尽遐想……
这是一艘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乘风破浪的航船,它跨越时空,轰然而至。
此时是2010年11月12日夜晚;这里是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现场。
风云激荡的珠江,广州在江中的海心沙岛上,用光影水景造就“和谐”号巨轮,盛邀亚洲宾朋同舟共进;用LED屏组成的四座巨幅云帆为指针,相约东方各国扬帆未来。
以天为庐,以地为载,以城为景,以水为台——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说:“这不仅体现了广州作为沿海城市,经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获得的自信和成功,更展示了21世纪第二个10年,亚洲人民将带给世界的崭新风采。”
这场盛大的开幕式是从一滴水开始的,而历史的波涛潮涌也是从这滴水开始的。
星空下,一个男孩乘着晶莹的芭蕉叶缓缓而来,手捧的瓶中盛满了象征广州母亲河的“珠江之水”。
当芭蕉叶在“和谐”号巨轮的舞台中心缓缓落下,男孩将瓶中的水倾倒而出,瞬间地面水波扩展延伸,慢慢倒映放大出本届亚运会主办城市广州的象征——五羊城徽。
瞬时,两匹白马如时光闪电,相向而驰,水花飞溅之中,骑手白纱飘飘。
红棉怒放,花润岭南。舞台之上,轻扬的红棉花瓣洋洋洒洒;舞台之中,四座云帆的LED屏上,呈现出闻名遐迩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
此刻,广绣当纸,画就千年岭南文化的神韵风采:广府风、客家情、潮汕韵、南海潮、百越神……吐不尽的芳华直落帆屏。
这就是盛世的中华文明,她厚重却又轻灵,有着向世界倾诉与交流的期盼。
仿佛是对她的回应,大舞台上,已是海风朔朔;珠江之畔,顿涌阵阵涛声。一群渔家姑娘手提渔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她们要目送亲人踏上漫漫的海上丝路。
风云际会的中国南大门——广州,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
从2000多年前开始,丝绸、陶瓷和茶叶就沿着海上丝路,经中国南海、印度洋,通往遥远的西方,而来自异域的香料和宝石又沿着它来到中国。
这条神奇的水路以诸国特产为媒,让中国人民与沿途的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地人民相互了解,共享文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在这条通往富饶和繁荣的海上丝路中,时时惊涛拍岸,巨浪排空。只有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才能奋臂舞帆、永远向前!
舞台之上,光影之间,历史快速闪过——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号角率先在岭南吹响,千万人民一路披荆斩棘,古老的中华民族从此加快了追赶世界、追赶时代的步伐!
在雄浑有力的号子声中,一群水手齐心协力,手拉肩扛,巨大的航船从舞台前方破涌而出。渔家女把渔灯交给船老大,深情地系上了象征着降伏风浪、平安归来的红纱巾。
出海的号角响起来了!汉子们驾驭着巨型航船驶入大海,一时间狂风怒吼,巨浪滔天,惊涛骇浪中的航船升腾、前行……
如同这航船,走向复兴的中国、正在崛起的亚洲也曾在一次次的疾风骤雨中徘徊起伏。
历经曲折,却愈挫愈勇;饱受磨难,仍自强不息。无论是抗击西方强烈的瓜分,还是面对战乱、疫病和灾害的侵袭,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都选择了坚强。
越来越有力的男人们的号子声,越来越柔美的女人们的哼唱声……这一切,构成了刚柔相济的生命二重奏。
此时,流光溢彩的珠江之上,代表本届亚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的45条彩船逐波而上,百舸争流,万名亚洲健儿将在此奋发昂扬,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永远向前。
此刻,在舞台云帆的LED屏中,无数面风帆从烟波浩渺的大海上升起,千帆竞发,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为了追逐美好生活,在弄潮梦想的征程中留下的历史背影。
随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圣水交融满溢,在如潮般的呼喊声中,四支巨大的“手臂”从巨轮中心冉冉升起,交叉围合住万众瞩目的主火炬。
在悠扬的乐曲声中,高擎国旗的阿富汗代表团第一个沿着星光大道走入会场,引来现场第一个欢呼的高潮。
“我们要为国家争光,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年轻的阿富汗亚运代表团副团长穆罕默德·穆斯塔法·瓦尔达克语气坚定。
他说,目前阿富汗体育设备奇缺,别说是篮球,就是拳击都没有足够的训练场地,但大家都竭尽全力,阿富汗奥委会主席甚至让出自己的办公室供运动员们使用。
背负着同样的战争创伤,怀着对胜利的无限渴望,仍笼罩在动荡局势阴霾下的伊拉克亚运代表团突破重重阻力,来到广州,他们要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信和希望。
“2007年亚洲杯夺冠后,巴格达市民走上街头,共同庆祝,不分彼此。那一刻,仿佛整个国家都紧紧抱在一起。”伊拉克亚运代表团团长伊亚德·纳杰夫·埃利亚斯说:“体育是让我们团结的最好渠道,我们愿意为此而努力。”
是的,为了荣誉、为了梦想!
烟花飞舞,声遏云宵。点燃主火炬的神圣时刻即将到来。
这是一个令人屏息的时刻——波光潋滟之间,取自居庸关长城的亚运圣火乘着龙舟,昂首踏波而来。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当最后一棒火炬手、奥运冠军何冲和两名孩子一起,点燃中国礼花时,全场欢声雷动,礼花腾空而起,圣火盆中顿时烈焰纷飞!
今夜,满江欢歌;今夜,一城无眠。
仿佛回到千百年前,满载喜悦的航船从珠江入海口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把来自古老中国的祝福撒向世界,期待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由此交融,让繁荣、和谐的梦想成真。
水,火、帆——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关键词
新华社广州11月12日电(记者李丽、何军、王昊飞)如果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该用恢宏壮观来形容,那么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就是别出心裁。
海心沙岛上水中的舞台以珠江打造开阔的背景,用喷泉与焰火一起喷涌出水火交融的奇景;而八块升起的大LED屏不仅扬起了《启航》的风帆,还成为供空中“飞人”们飞出巨大形体造型的“天幕”。
——水:水天开阔
水当然是开幕式的最大亮点。水上搭建的开放式舞台不大,但三面的珠江水苍茫流远,灯光与波光共潋滟,水天一色的自然舞台拓展了人工舞台的纵深感。
环绕舞台的喷泉时时喷发,喷泉矩阵伴着焰火一起喷涌,实现水火交融的奇景。水雾激荡,在灯光的照耀下如蓬莱仙境。
舞台前的一条时隐时现的“小河”也十分抢眼。藏匿在下的演员破水而出,再从高空鱼跃入水,比献唱的章子怡更抢镜。而水上摩托艇回旋斩浪,也引来观众大声尖叫。
在文艺表演中,可蓄水的舞台被演绎成大海,水波无限蔓延,充分体现了因水而兴的海洋文化。
——火:礼花点圣火
和北京奥运会一样,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再次扮演重要角色。最高潮一刻,舞台中心一个大型礼花燃起,引燃了第16届亚运会的圣火。
焰火在开幕式上从头“烧”到尾。随着开幕倒计时“10,9,8……1”,焰火在舞台侧面矗立的电视塔上节节攀升,到最后万花齐放,引爆了全场激情。
在整个表演中,焰火在每个转折高潮处燃放,极大地串联和烘托了气氛。开幕式共燃放4万余发环保低碳型烟花,再创纪录。
——帆:最佳背景墙
高科技的LED屏再造神奇。四组八块巨大的“帆屏”最大程度地凸现了《启航》的表演主题,将整个舞台幻化成一艘大船。
最令人叫绝的还是在“飞人”们的立体表演中。高达80多米的屏幕幻化成峭壁、跑道、天空和大海,而演员们则排出登山、跨栏、跳伞和冲浪的造型,引来掌声无数。
在文艺表演中,“帆屏”也配合表演内容出现不同的画面和形象,变幻的背景墙为表演增色不少。
——威亚:“飞人”的翅膀
“飞人”的立体表演将观众的目光带到了空中。在这一幕的结尾处,灯光打向地面的舞台,观众才看清地下还有大批演员合力拉着缆绳。原来,空中的180名健儿正是在地面上1320名操作者的拉动下,才得以自由飞出各种造型的。
威亚在整场表演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开场时飞来的芭蕉叶和男孩,在喷泉上踏浪而舞的两名演员……让开幕式演出实现了“海、陆、空”一体。
海心沙奇迹--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出诞生记
新华社广州11月12日电(记者汪涌、贾文军)新奇!美妙!震撼!12日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珠江沿岸和海心沙岛上呈现的精彩表演震撼世人。这是一场难以复制、注定要永留史册的经典演出!
为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夜晚,万余名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充满激情的演职人员,度过了两年多的“艰难”时光。新华社记者“潜伏”开幕式指挥部二十多天,采访了众多开幕式主创人员,今天揭开开幕式演出的层层面纱。
向珠江借舞台
将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移出体育场,放到海心沙岛举办的决策,为这一奇迹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11月8日,亚组委庆典和文化活动部部长何继青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透露了这一绝妙创意的来龙去脉。
“从最初的招投标到方案选定,广州亚运会的选址都是在广东奥林匹克中心,这座由世界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体育场,承办了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的开幕式。2008年年底,广东省委、省政府在研究亚运会开幕式时,提出了大胆的设想:突破常规,在珠江上办开幕式!
在珠江江心的小岛上搞开幕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技术、地质构造、艺术表现、保密、安保……起初质疑和担心的人不少,连总导演陈维亚都觉得心里没底,但经过多方考察和反复论证后,海心沙最终成为这个宏伟艺术构想的落脚点。
从空中俯看,位于珠江江心的海心沙岛的造型酷似一艘帆船。为亚运开幕式立起的四个近百米高的帆屏,犹如为它插上了巨大的风帆。
如何充分利用海心沙的自然地形,来巧妙设计开幕式场地的舞台位置、观众席,令开幕式团队绞尽脑汁。一个偶然的机会,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制作总监路健康在附近的一栋大楼俯视海心沙岛时,惊喜地发现整个岛的轮廓就像一艘面朝东方、即将启航的巨轮。于是,开幕式场地和观众席的位置问题迎刃而解。
艺术大师集结珠江
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无与伦比的恢宏气势不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展现了中华文化巨大魅力的另外一面,浪漫和柔美,展现了岭南文化来自于“水”的迷人风采。
这是一台由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主创团队联手众多世界顶级艺术家共同打造的精彩视听盛宴,一台献给世界的中华文化盛典。
总导演陈维亚是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闭幕式执行总导演,他还是2001年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总导演;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制作路健康,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四个仪式的总制作;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中方美术总监姜浩扬任亚运会开闭幕式运营总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顾问、世界著名舞美设计大师马克·菲舍尔担任亚运会开闭幕式外方舞美总设计,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中方舞美设计总监苗培如担任中方舞美总设计;北京奥运会闭幕式音乐总监卞留念出任亚运会开闭幕式音乐总监;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灯火总监沙晓岚担任灯光总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主管刘琳担任中方焰火总设计。
参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出的不少表演艺术家,又一次站在了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舞台上,其中就包括享誉全球的著名钢琴家郎朗、歌唱家宋祖英等。
除此之外,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还吸引了世界顶级焰火设计大师、法国人克里斯托夫,为《功夫熊猫》、《X战警》等大片配乐的美国音乐大师约翰·鲍威尔,国际影星章子怡,广东籍著名音乐人李海鹰,以及19名先后夺得过奥运会等世界大赛冠军的俄罗斯花样游泳明星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人士参与。
整台开幕式,艺术家们用焰火、灯光、音乐、喷泉等手段,把“启航”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浪漫柔情,艺术手法时尚感人,编导和演员历经两年精心排练的节目使这台开幕式令人难以忘怀。
绝处逢生求创意
开幕式辉煌背后,其实浸透着主创人员身陷创作“困境”的苦涩。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从原定的第九届全运会开幕式的主会场,改到了海心沙岛举办,奠定了这台节目非同凡响的基础。但这一亚运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新,要从天马行空的“遐想”变成活生生的节目,实非易事。
在接受会场移址这一重大调整后,陈维亚带领创意团队开始了新征程,在创意的“苦海”中耐受“煎熬”。
2009年1月底,海心沙岛开幕式方案的第一稿问世。“岛”为舞台,“水”为核心元素两大主轴基本确定后,艺术家们再度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放弃在海心沙岛上办开幕式的意见一度占据了上风,陈维亚、路健康、姜浩扬“三驾马车”也出现了意见分歧,一度需要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路向何方。
如何激发主创团队的热情,寻找到新的灵感?团队中的长者、64岁的路健康2009年春节刚过就带领所有主创人员,赴大型演出活动非常活跃的美国拉斯韦加斯观摩和考察,观看“水秀”(以水为元素的娱乐表演)。拉斯韦加斯之行让艺术家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和调整,令创作团队耳目一新,各种世界水准“秀”,不仅让他们开阔了眼界,更让他们找到了灵感。最后亚运会开幕式水的舞台、帆屏上令人震撼的空中“威亚”表演等节目,创意来源都来自这次考察。
海心沙岛上办开幕式的思路有了,而在开幕式核心创意方面也有了突破。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场地明确了,主题也清晰了,还必须通过艺术家们具体的节目创意和演员们的排练和演出来加以充分体现。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设计了莎拉·布莱曼和刘欢演唱主题歌的马克·菲舍尔,这回又献出了奇思妙想。他在海心沙岛上,打造了四面由八块巨幅LED显示屏“铸造”的巨帆,不仅一下子为海心沙岛注入了扬帆启航的“灵魂”,更为表演舞台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超大容量的音视频载体。
从尿湿裤子到空中飞人
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普通观众,感受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最精彩的一幕无不首推《白云之帆》。总导演陈维亚也毫不讳言对这台节目的偏爱,认为这才是广州亚运会产生的“第一块金牌”。
马克·菲舍尔设计的帆屏最高点为80米,表演的最高点为67米。由180名空中“威亚”飞人和1300多名地面人工拉钢绳人员、技术保障人员,以及帆屏上视频和音乐完美配合的节目,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和心灵。
这台节目是由章东新、王亮等新生代编导高手和河南塔沟武校的师生共同完成的。去年9月在河南塔沟武校搭起的排练场上进行第一次排练时,从两万多名学员中选拔出来几十名“精英”,可他们上到60多米的空中仅进行了一次“蹦极”式的“俯冲”,就有一半人尿湿了裤子,可见这种空中表演给演员们带来的恐惧感有多大。
不仅表演者的压力大,在设备使用上的压力也相当大。最初想用机械的方式来拉“威亚”,经过试验,最后还是认为人是最可靠的“机器”,用人在下面拉“威亚”,不仅对安全有保障,同时空中表演者和地面拉钢绳者密切配合本身就形成了原生态的魅力。
弃用人海战术的意外之喜
短短两年时间,向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奉献出如此高品质的亚运会开幕式,亚运会开闭幕式主创团队靠的是创新务实的精神。
路健康认为,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一大特色,是突破了百年来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开幕式都在体育场内举办的传统,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完全区别开来。现在看来,把原来放到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办的开幕式改到了海心沙岛举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
总导演陈维亚也认为,创新是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成功的核心。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筹备期间,总导演张艺谋曾对以往的人海战术进行了批评,但在最后的实践中,他却将“人”这一元素用到了极致,整个开幕式使用演员超过万人,加上预演的演员总数2万余人。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也是“团体操加人海战术”,当时仅作为背景板的演员就有上万人,场地表演的也有1万余人。
而此次广州亚运会则完全不同,以往骄人的团体操表演形式让位于艺术、舞蹈化的广场艺术表演。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海心沙岛表演场地狭小,观众集结和疏散也受到了制约,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只能采取广场艺术;二是广州这座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要想组织大量的演职人员参与这样几乎没有报酬、排练时间长、要求又相当苛刻的演出活动,难度相当大。因此,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仅用6000余名演职人员参加,是近年来中国举办的重大赛事仪式活动人员最少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