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观风测云号“天脉”
——解读我国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 林晖 张辛欣)北京时间5日2时3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入太空。火箭飞行19分钟后,卫星成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的我国第二代极轨业务系列气象卫星,该系列的第一颗卫星——风云三号A星已于2008年5月27日发射。目前风云三号A星已经获取了丰富的地球大气探测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天气、气候、环境和灾害监测中。
此次发射成功的风云三号B星充分继承了A星的成熟技术,并针对用户使用要求,进行了必要的技术改进。风云三号B星是我国第一颗下午轨道气象卫星,与风云三号A星共同实现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将进一步增强我国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据了解,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承担着四大任务:为天气预报,特别是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大气温、湿廓线以及云、地表辐射等气象参数;监测大范围气象及其衍生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全球环境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地球物理参数;为航空、航海、农业、林业、海洋、水文等国民经济多领域提供全球及区域的气象信息。
气象专家表示,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自然灾害监测和防灾减灾中作用显著,不仅可以对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冰雪、沙尘暴、大雾等气象灾害进行有效监测,而且能为农林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态与环境灾害监测和评估提供高精度定量探测资料,必将大大促进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
同时,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主要作物分类、种植面积、长势进行监测,为国家粮食储备和种植管理提供决策支撑信息;可以对空中云水资源、地表水资源等进行监测,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确保国家水资源安全的目的。
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成功发射了6颗极轨气象卫星和5颗静止气象卫星。其中,风云一号D星、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D星和E星在轨稳定运行,风云二号C星在轨备份。我国气象卫星已实现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
目前,我国是国际上同时拥有静止和极地轨道业务气象卫星的三个国家(地区)之一。世界气象组织将风云一号、风云三号和风云二号系列气象卫星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风云气象卫星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