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辛俭强 丁宜)在亚洲西端的土耳其,“感知中国·土耳其行”的主要活动27日接近尾声;在亚洲东端的中国,上海世博会土耳其馆的展示活动也将随着世博的闭幕而结束。两项活动为中土两国人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全方位的交流机会,而由此产生的文化传播效应也将在两国人民的心中持续发酵。
“感知中国·土耳其行”这一在中土两国政府共同努力下举办的系列文化活动,以政治论坛、经贸论坛、记者和作家交流、电影电视周、美食节等内容、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两国人民间开展了一场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让土耳其民众切身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中国元素”。
上海世博园,以“文明的摇篮”为题的土耳其国家馆“记忆走廊”上,象征“丝绸之路”的蚕丝线,并排悬挂的中国阴阳日历图和1000年前的土耳其动物日历以及图案精美的土耳其出土陶瓷,在中国民众面前展现了一幅中土交流的历史画卷,凸显了中国和土耳其这两个文明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交汇点。
中土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一千多年前,横贯亚洲东西的古丝绸之路将中土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土商人频繁往来,使陶瓷进入伊斯坦布尔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西域美酒则影响了中国酿酒技术的发展……古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正是在不断交流与交融中不断丰富成长。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感知中国·土耳其行”、世博会土耳其馆的文化展示等活动,有如相互交错的文化纽带,跨越时空将两个古老文明再次连接起来,增进了两国人民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加强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为绵延千年的中土文化情缘注入了新的内容。
文化的交流可以深层次地沟通人与人的心灵,触及彼此民族的灵魂,其产生的效应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内心,非一般经贸活动和政治交流所能替代。正如温家宝总理此前访问土耳其时所说,“两国友好合作的基础在人民,而文化是人民交往的牢固纽带”。
文化多样性之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多样性之于自然界一样,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在多样中求大同,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尊重中相互学习,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中土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也在于此。
文化交流是中土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以经贸合作与投资、旅游、新能源技术为内容的经济合作“新丝绸之路”,正在中国与土耳其之间延伸。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认识与了解,构建连接两国人民心灵的“新丝绸之路”,为中土关系发展注入更加坚实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