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7月20日电(记者江时强、詹国强、皮曙初)“我搬过3次家,一辈子都住在工棚里,如今马上要搬进楼房了,终于圆了我毕生的梦想!”今年76岁的余敦浩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1958年他参与武钢建设,一家人一直挤在工棚里,今年4月旧房拆迁,现已在青宜居小区选好了一套还建房。
武汉市青山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建设三年多,采取政府主导、银企联动、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模式,顺利解决了4万多贫困居民的住房问题。“青山棚户区改造模式”的成功,为我国城市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青山模式”突破棚户区改造融资瓶颈
记者来到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原来低矮破旧的棚户区出现了新的景象。远远望去,几十栋浅黄色的高楼格外醒目。进入小区,黝黑的马路、青翠的草坪、鲜艳的花朵映入眼帘,健身器材、自行车棚、停车场、幼儿园、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与商品房小区别无二致。
青山区委书记、棚户区拆迁指挥部指挥长秦军告诉记者,刚刚建成的是青山棚户区改造二期工程青宜居,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共5579户。
上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云集青山,住进临时工棚,支援武钢建设。历经半个多世纪,武汉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但这些工棚里仍居住着1.3万多户、4万多人,其中上万住户面积不足50平方米。棚户区内道路弯曲狭窄,房屋低矮破旧。每天早上,公共厕所前排起长龙;一到傍晚,家家生炉子,油烟缭绕。每逢刮风,因电线老化,火灾频发;一到下雨,屋里漏水,户外脏水横流。
2006年,武汉市决定实施青山棚户区改造,连续两年列入武汉市为民办十大实事之首,规划用3至5年,拆除棚户区87万平方米房屋,兴建临江港湾和青宜居两个小区共116.9万平方米安置房,配套公益设施5.6万平方米,总投资54亿元。
2007年4月,这个棚户区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由青山区成立青安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政府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但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我们只有1亿元注册资本,2007年找一家商业银行只贷到了1亿元,而且贷款期限是一年。”青山棚户区拆迁指挥部副指挥长周长山告诉记者,1亿元的资金连拆迁费都不够,所以这笔贷款到期后,青安居公司无钱还贷,陷入困境。
为了改变这种“小马拉大车”的被动局面,2008年3月,武汉市决定由武汉地产开发投资集团公司担任项目业主单位,全面承担项目策划、投融资、政策运用和建设管理等任务,青安居公司转而负责棚户区拆迁过渡安置和社会稳定工作。武汉地产集团实力雄厚,注册资本4.2亿元,总资产123亿元,且市场化开发经验丰富,有此平台,2009年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介入,很快承诺发放23亿元贷款,贷款期限10年。
“整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周期要3-5年,资金平衡则要5-6年才能完成。而商业银行一般不可能给我们这么长期限的贷款。但开发银行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到今年6月底,已累计发放贷款8亿元。”武汉地产集团副总经理明伟说。
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林放说,这个项目通过借款人的培育,形成了“政府信用+专业平台+商业运作”的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商业项目捆绑,使贷款风险得到控制,可以实现贷款不逾期、还款不拖欠和零不良率。
“青山速度”体现政府为民办事执行力
记者来到“工人村”9村264号待迁的赵同康家里,他拿出一本有些褶皱的“拆迁日记”,上面记录了从去年11月3日拆迁办4位女同志上门调查,到今年6月3日他与指挥部正式签约的完整过程。赵同康说:“我的‘拆迁日记’体现了‘青山速度’,反映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决心!”
青山区区长黄家喜说:“我们是带着感情拆迁的,棚户区的居民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不能再让他们受苦啦!”
棚户区改造以来,青山区动员了200多名干部逐家上门做工作,一些干部累倒了,住院治疗后又返回工作岗位。截至目前,棚户区居民没有一人上访。
青山镇街道办事处书记倪红说,“工人村”一期2000多户拆迁仅用了6个月,若是商业开发,拆迁至少要两三年。临江港湾小区连拆迁带入住也只花了2年时间。她说:“把群众的要求当目标,把政府的决心化为行动,才有了后来的‘青山速度’。”
据了解,到今年6月底,已动迁6600多户居民,拆除旧棚户房屋46万平方米,近60万平方米还建安置房已基本建成。目前已有2286户居民搬进临江港湾小区,5579户居民在青宜居选定了满意的新居,第三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以工代助”让低收入家庭安心住新房
在临江港湾小区,一群老年人在悠闲地散步。刘清平老人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全家搬进新房,喜悦后又开始犯愁:一家人靠低保维生,以前烧的靠捡、吃的靠种,现在烧的是煤气,上下是电梯,一个月物业管理费就要几十元。生活成本大大增加,很多住户担心住不起。后来,区里采取了很多办法,消除了大家的顾虑。
“政府不仅要建好还建房,还要帮助居民降低生活成本,让他们搬得进去,住得安稳。”青山区委书记秦军对记者说,原来棚户区内老人多、残疾人多、低收入和多子女家庭多,为了降低物业管理费,区里研究了六次,拿出了一套有效的办法:通过沿街商业门面出租,补贴小区物业管理费;对确实困难的家庭,采取“以工代助”的形式,安排困难居民在小区当保洁工或保安,获得劳动报酬来抵交物业管理费;实行门洞自治,每个门洞电梯由本门洞居民管理,以节约电费及其他费用。
棚户区居民家庭原先的居住面积多为7、15、20平方米,青山区实行“保底还建、优惠补差”等惠民政策,提高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面积。区里至少给每户居民让利10万元,大多数家庭只需补交3至5万元就可住上新房。青山区因此减少地方财政收入7亿多元。另外,针对特困户,区里设法为他们提供了廉租房。
据介绍,为了满足棚户区居民不同住户的要求,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并与设计单位反复沟通,为群众设计了面积45至90平方米的41种不同户型的还建安置房。另外考虑到武汉夏天偏热,所有还建房均考虑了空气对流,以便住户度夏不开或少开空调。这些人性化的措施为居民大大减少了生活成本。
苏忠社老人在棚户区居住了50多年,今年春节前,他搬到了临江港湾小区14栋一套76平方米的新房。这位退休老教师动情地写了一副对联:“破屋一比一换新房,政府心连心人为本”,横批“感谢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