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7月9日电(记者 蔡敏)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8日夜向各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省防指各成员单位发出皖汛电令,鉴于当前雨水情,省防指决定自7月8日22时起,对淮河以南各地,启动《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Ⅲ级响应。
据了解,8日8时至21时,安徽省大别山区、沿江江南西南部发生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据初步统计,强降雨造成安庆、池州市部分地区受灾,受灾人口44.2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96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5.63千公顷、成灾10.6千公顷、绝收220公顷。
气象预报显示,7月8日至13日,安徽省淮河以南将出现近年来最强一次集中降水过程。安徽省防指命令要求,各级防汛责任人要迅速到岗到位,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落实各项防范措施;要对山洪泥石流易发区、水库下游影响区、旅游景区、水上作业区、低洼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危房及中小学校舍、险工险段等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排查,确保不留任何隐患。发现险情及时处置,及时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
安徽省防指还要求,加强防洪工程调度,科学调控洪水。因防汛工作不力造成损失的,要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巢湖东半湖蓝藻因暴雨暂消退 三级响应预案未解除
新华社合肥7月9日电(记者蔡敏、朱青)记者从安徽巢湖市环保部门了解到,受持续暴雨影响加上光照不足,影响巢湖市饮水安全的巢湖东半湖蓝藻暂时性消退。巢湖市有关部门仍保持高度警戒,未解除三级响应预案。
巢湖市环保局局长苏惠民介绍,7日起到9日早上出现持续强降雨,加上气温有所下降,光照不足,蓝藻的生长情况因为不具备条件而明显好转,巢湖市饮用水安全问题目前基本不受影响。
巢湖市环境监测站站长唐晓先也介绍说,最新巡湖状况显示,巢湖东半湖已基本没有集中连片蓝藻。除了暴雨因素外,风向转变也是重要原因,巢湖湖区风向由前段时期由西半湖吹向东半湖的西风转为由东半湖吹向西半湖的东风,这使蓝藻不再在东半湖聚集。但是由于夏季是蓝藻高发期,目前三级响应预案还不会解除。
巢湖是中国重要湖泊之一,位于安徽省合肥、巢湖两市之间,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因湖呈鸟巢状而得名。由于湖岸崩塌、湿地破坏,加上湖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巢湖水质污染严重,一直是中国江河治理的重点之一。
长期以来,巢湖湖区西半湖水质差于东半湖,但因为西半湖合肥市已不再从巢湖取饮用水,而东半湖为整个巢湖市唯一饮用水地,其水质状况变化影响更大。
今年7月起,巢湖东半湖出现最大时面积3至4平方公里的蓝藻聚集,虽然这一面积与西半湖往年常常出现的数十至上百平方公里蓝藻相比不算太大,但已比东半湖往年蓝藻面积明显增大,且蓝藻聚集在巢湖市饮用水源地附近,因而备受关注。
安徽省长江干流水位全线超设防 四百多座水库超汛限水位
新华社合肥7月9日电(记者 蔡敏)记者9日从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受持续强降雨影响,至9日6时,安徽省长江干流水位全线超设防水位0.78至1.24米。全省有4座中型水库、466座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未来强降雨可能仍将持续,防汛形势严峻。
据了解,7月8日8时至9日6时,安徽省沿淮局部地区、大别山区、沿江西部和江南大部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共有10个县(市、区)34个站点超过100毫米。
强降雨造成池州、安庆、黄山等市15个县受洪涝灾害,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受灾,部分民房倒损,工矿企业进水。据安徽省民政厅初步统计,受灾人口63.8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57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2.3万亩。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指出,此轮强降雨雨量之大、雨势之强和雨域之广是安徽省自1999年以来未有过的。受此影响,安徽省防汛工作面临长江干支流水位齐涨、外洪内涝夹击,中小河流、中小水库防守压力加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易发等三大突出问题。
安徽省防指目前已派出由水利、国土部门专家组成的4个专家组赴宣城、六安、安庆、池州市指导防汛防灾工作。据气象部门预报,9日白天和夜里安徽省大别山区南部和江南有小到中等阵雨或雷雨,部分地区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安徽省防指要求,相关地区要高度关注当前雨情、汛情,适时启动防汛预案;做好中小水库、中小河流、主要圩口及堤防的巡查防守,及时开动排涝机械;大别山区、皖南山区要及时转移受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区域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