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6月25日电(记者苏晓洲)25日,新华社记者走访湘江大堤防汛一线,发现处于最高级一级应急响应状态的长沙市,抗洪抢险正从过去的“拼体力”走向今日“凭实力”。
25日8时许,一波洪峰通过湘江长沙段,水位升至38.46米,为本世纪最高水位,逼近上个世纪90年代历史最高水位的39.18米。长沙市很多参加过当年抗洪抢险的人回忆说,发现“管涌”或“冒水”,要抽调最强壮的劳力抡大锤打桩、要找水性好的人带着浸湿的棉被一个“猛子”扎进江水中堵漏,要几个人一道喊着号子夯土,要动用成千上万人用扁担挑着防汛物资加固堤防……
眼下长沙的抗洪抢险,却有另外一番景象。25日上午,湘江长沙段望城县境内一处大堤内侧突然发生“涌沙冒水”,如不及时处置,将危及一个万亩大垸安全。记者赶到现场时,当地干部群众正在抢险。他们打几个电话,沿着宽阔的堤上公路,大卡车很快将防汛物资运到了距离现场不到60米处;大堤外,待命的轮船载着砂卵石也靠了过来。沿着水泥铺成的村道,农用车将编织袋等物资直接转运到事发现场,20多人将砂卵石装袋后“压浸”,险情发生处汩汩直喷的黄水很快就变成了缓缓渗漏的清水。望城县水利局局长王彬查看现场后判断,险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湘江与马桥河交汇处的湘江干堤,按照39米设防的要求,必须在25日前筑起挡水子堤。记者25日上午到现场一看,约4000米长的子堤,一夜之间已经全部筑完。负责现场指挥的水利专家介绍,25日凌晨洪峰到来前,当地组织了3台挖机、20台卡车和一艘满载2000吨砂卵石的自卸驳船,只用了20个劳力,4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如果按老办法人拉肩扛,至少需要1000个劳动力干上8个小时。记者在湘江、浏阳河、捞刀河上百公里大堤沿线看到,江滨公路旁整齐排列着大量工程机械、满载防汛物资的卡车。水利专家介绍,这些都是待命投入抢险装备和物资。
在长沙,从市到区、县,防汛指挥部门依靠互联网和内部网络,能随时掌握区域乃至流域的水情信息,能及时召开电视电话会协调防汛措施,能对抢险现场组织远程指挥和调度。虽然高水位封闭了所有沿江自排闸,但长沙市区和城乡接合部数十个排渍泵站,每天最多能将上百万吨积水和经处理后的污水排入湘江。
虽然洪峰来临前几天时常暴雨如注,但城市下水和排水管网,实行电脑“雨污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控制,配备“窥污红外线管网检测仪”、管网机器人等高科技装备维护,在抗涝防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很多水利和城市管理专家感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抗洪抢险正在从“拼体力”走向“凭技术”和“靠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