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
——访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院士
新华社上海5月21日电(记者 张建松)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前夕,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上海世博园联合国馆举行了“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论坛”,同时召开了“第12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健康的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年’,旨在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改善人类生存状况。”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院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他表示,随着各国开始履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承诺,全球对原始森林的破坏已降至20年来的最低水平,但各国承诺在2010年之前减缓物种消失的速度,根据联合国报告的显示,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令人担忧的消息不断传来:全球变暖将使植物种类减少9%,全球蜜蜂呈现灾难性锐减,这将影响到依靠蜜蜂传粉的90种果树、蔬菜等经济植物的产量;珊瑚礁大片消亡将严重破坏多种鱼类的生存环境,在亚洲估计就有10亿人的生活受到影响。”许智宏说。
我国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生物多样性大国,拥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拥有量也占世界总量的10%以上。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自1956年在鼎湖山建立了第一个保护区以来,目前已建立了2349个不同规模的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5%。
许智宏指出,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47%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和大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但从总体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依然面临严峻形势。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一直以保护区为依托,致力于帮助各保护区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交流与合作,探索协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许智宏介绍说。
目前,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成员达到141个。甘肃莲花山、陕西牛背梁、四川米仓山、安徽铜陵豚类及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第12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上成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新成员。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保护环境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并提出绿色世博、低碳世博的理念,在这样一次影响极大的盛会上,加强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话题,意义非常重大。我们期待通过这次会议,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列中来。”许智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