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青海玉树绿意萌动,连绵的群山泛出青色。
难忘那一刻。灾难突如其来,力量也在瞬间凝聚。4月14日7时49分,一场里氏7.1级的地震,让美丽的青海玉树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灾情就是命令。从地动山摇的这一刻起,全国各界群众迅速行动起来,第一时间救人、迅速组织抢险、星夜千里驰援……13亿颗爱心,源源不断地向高寒缺氧的玉树集结。
在这场举世罕见的艰难救援中,一个民族凭借自立自强、愈挫愈勇的精神,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自救互救,我们都是一家人”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从4月14日到22日,她在震后的缝隙中坚持了8天。
60岁的老人仁青求占是玉树结古镇果青村一社的村民,地震发生时身边仅有两个十多岁的孙子。老人被困在房屋梁和椽子的间隙中间,两个年幼的孙子不时为她送一些水和食物。直到22日上午9时左右,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在排查时发现了她,及时地送往就近的解放军第一医院。负责老人全程医护的医生刘晋梁说,老人送达时,由于肋骨骨折,压迫到肺部,为她做了肺部闭式引流手术。但强烈的求生意愿支持着她,目前身体状况恢复良好。
生命之坚韧,就如漫山遍野的格桑花,纵使冰雪覆盖、乱石阻挡,依旧会在每年春天吐出嫩芽。
房屋倒下,平地起烟尘。4月14日上午8时许,藏族青年小玉在转移途中,看到一位十几岁的藏族女学生,被突然倒塌的店铺门压倒,伤势严重。救人要紧!他来不及思考,赶紧把女学生背起来向医院方向跑去。就在此刻,一位骑摩托车路过的汉族青年看到了这一场景,他赶紧调转车头,带上两人迅速驶到玉树县医院。女孩得救了,英雄们却悄然离去。
“我们本来就亲如一家。”这是生活在玉树地区的15个民族的共同心声。
地震发生后,当地各族群众奋力自救、忘我互救,成为第一时间内抗击地震灾难的主体力量。在外部救援力量到达之前,玉树当地各族干部群众、解放军、武警官兵、寺院僧侣等就从废墟中救出近千人。
玉树地区广大僧尼也在第一时间积极行动。他们自发组织救援队伍,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迅速投身抗灾自救。赛宗寺的喇嘛在14日当天全体出动,迅速赶往结古镇,并救出了9名群众。玉树结古寺在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顾全大局,于4月15日派出300余名喇嘛上街参与抗灾自救,并按照宗教仪规,为地震中蒙难的700多名同胞诵经祈福,按当地习俗举行了葬礼。
4月14日,来自安徽的谢之良顾不上照看自己的店铺,立即赶到赛马场为受灾群众义诊、发药,及时减轻伤员的疼痛。
地震中死里逃生的回族老板陕国林、陕国雄兄弟拖着疲惫的身体,立即来到自己的商店——大河家国雄批发部,打开店门后喊道:“大家都过来,只要不浪费东西,需要什么就拿什么,不要钱”。
地震面前,受灾群众奋起自救,大家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不分当地人还是外地人,众志成城、全力救人,汇成了一支抗震救灾的钢铁洪流。
“守望相助,分担同胞苦难”
快些、快些、再快些……时间不等人,各界群众千里驰援灾区,火速向玉树集结。
4月15日上午,闫立平等8名西宁的哥组成西宁市出租车抗震救灾应急小分队,赶赴结古镇救灾。一路上,8位司机轮流开车争分夺秒,于16日凌晨到达灾区。夜幕下的结古镇一片狼藉,8位司机即刻投入救人的行列中。按照救灾指挥部的统一安排,8位的哥负责共青团、工会和妇联的救灾物资搬运和医疗队的出车任务。在搬卸物资时,余震再次袭来,的哥周成江从货车上摔下受伤,但他依然坚持“轻伤不下火线”。
“大家宁肯自己挨饿,也决不动救灾物资中的一瓶水、一袋面。”6天来,8位的哥每天靠两包方便面、4瓶矿泉水,搬运了300多吨救灾物资,转运了50多趟伤员,为受灾群众搭建了6顶帐篷。
心连心、手拉手、肩并肩,各界群众在危难时刻伸出的援手,在玉树汇聚成一股爱的暖流。
“修好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这是奋战在玉树道路抢修一线的李德业的信念。4月24日,青海省正平公路桥梁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李德业走了。这名普通的路桥工人,连续在玉树灾区奋战了11天,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牺牲前14个小时,已经严重感冒7天的他被工友强行送进医务室,打针吃药后又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牺牲前5个小时,因病已经无法站立的他仍要坚持到工地去。累倒在玉树工地上的青海火电工程公司工人杜金玉、回家途中因公殉职的青海兴华医院后勤工作人员张建华……
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倾尽全部力量,只为能够多分担一些同胞的苦难。这是一个民族百折不挠、勇往无前的缩影,更是人间大爱的彰显。
青海纵横物流有限公司第一批奔赴灾区执行运输任务的司机中有两名回族驾驶员,他们是王麻乃、马德财。4月15日,他们将救灾物资送到后,按照指挥部的命令,留在灾区执行巴塘机场至结古镇的救灾物资运输任务,一干就是6天6夜。他们克服了生活上的不便,没喝过一口热水、没吃过一口热饭,困了就趁着待命的间隙轮流休息一会儿,他们在车上连续工作生活了140多个小时,王麻乃因过度疲劳还出现了高原反应,接到公司命令仍不愿撤离。
每一个来到灾区的人,都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就是这点点滴滴的努力,如百川汇海,为满目疮痍的玉树带来新的希望。
“血浓于水,永远是兄弟”
“在香港,很多人都在为灾区捐款捐物。我是货车司机,没有很多钱来捐助同胞,就来出份力。”“香港之子”阿福生前说过的一番话,道出了港人与内地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
46岁的黄福荣只是一个平凡的货车司机。地震发生时,他身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在首次强震中脱险后,他得悉还有6名学生和老师被困危楼,两度冲回灾场救人。阿福第二次返回危楼时,不幸遇上6.3级余震,就在楼房完全崩塌的一刻,他把身旁3名孤儿推到房子边缘,自己却走避不及被埋瓦砾。孤儿大难不死,黄福荣却壮烈牺牲。
“阿福也是玉树人!”阿福的姐姐黄月秀表示,目前正在筹备成立纪念基金,家人会把丧礼上所得的慰问金悉数注入,并接受爱心人士捐款。基金将遵照阿福生前愿望,全部用于捐助内地贫苦儿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称阿福为“香港的光辉榜样”,市民称他为“港人的骄傲”。
圣芳和言敏笑了:“对伤者进行身体清洁本来就是我们的工作,更不要说遇到这么大的灾难了。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啊。”帮右股骨干骨折的藏族妇女美芒卓玛洗完头后,她们又立即着手为其更换滴上水渍的床单。她俩都是台北市立联合医院的护理人员。4月18日,台湾红十字医疗队20名医疗人员抵达西宁,在这里开展医疗救援活动。
大灾之前有大爱,我们都是一家人。听到玉树地震的消息,香港、澳门、台湾同胞都积极行动了起来。
4月16日,台湾企业家王永庆之女、威盛集团董事长王雪红表示,她已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人民币1000万元。这是中国红十字会当时收到的最大的个人捐赠,也是来自台湾地区最快的援助之一。
“一岸相隔,同为炎黄子孙。血浓于水,亲情必不畏强震所隔。”这是王雪红在认捐书中写下的文字,代表了台湾同胞情系高原的拳拳心声。
澳门同胞也在第一时间捐款捐物,为玉树人民送来温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底,澳门各界已为地震灾区捐款1亿多元,澳门红十字会还将澳门多个团体捐赠的8.94万件御寒衣物送往灾区。
灾难面前,血浓于水,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
“这一刻,我们都是玉树人”
“我们叫八方志愿者,因为我们来自四面八方。”震后的玉树,在残垣断壁的废墟旁,在人流涌动的安置点,在尘土飞扬的大街小巷,到处活跃着胸前系着红布条的志愿者。
火速救人、运送伤者、清理废墟……4月15日,来自西宁市湟中县大才乡前沟村的一群回族农民志愿者,就出现在震后灾区的废墟上。随后,从全国各地陆续赶到灾区的数千名志愿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心接力。
4月15日下午3时,35岁的福建晋江商人赖金土抵达结古镇,立即展开“中国志愿者”招募行动。没有宣传牌,就找来方便面纸箱;没有徽标,就从垃圾堆里找来一块红绸布;没有帐篷,就在玉树州体育场和衣而卧……爱心迅速凝聚。不到5天时间,到达玉树的志愿者达800多人。
武警总医院设备主管张志强说,要不是这些可爱的志愿者,灾区的伤员不会那么快得到救治,转移也不会那么顺畅。
4月22日上午10时,位于结古镇民主路的临时邮局在雪中开业。等待邮寄物品的人群中,一个身穿迷彩服、头戴上海世博志愿者服务帽的中年男子,正要把青海省民政厅颁发的一张感谢状寄回安徽阜阳老家。
他叫侯现中。经过数十个小时的辗转颠簸,4月18日下午,他便以志愿者的身份到达青海西宁,在青海团省委的安排下,立即投入到青海省民政厅组织的装卸救灾物资活动中。4月20日,在青海省红十字会的安排下,这名参加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活动的志愿者,与绵阳救援车队一起到达玉树。“大灾之后防大疫,我是个乡村医生,能帮上忙。”
“志愿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哪怕默默无闻,哪怕客死他乡。”这是湖南籍志愿者李海军在玉树灾区的承诺,也是中国志愿精神的一种表达。
再大的苦难,除以13亿都显得微不足道。各族同胞的艰辛付出,必将支撑起一个更美好的新玉树。(记者 武少民 任成琦 周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