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丁湾上的“文化嘉年华”——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开展文化活动记事
新华社亚丁湾5月13日电(记者 刘春晖 王军)5月的亚丁湾骄阳似火、热浪如潮。在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创作笔会、摄影展评、音乐鉴赏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也如亚丁湾的天气一样火热高涨,丰富了官兵的生活,滋养着官兵的身心。
深蓝文学社:用文字放飞内心情感
护航之初,编队各舰结合自身实际创办了《护航快报》《电子期刊》《蓝盾电视台》和“蓝盾之声”专题广播。栏目有了,稿源却成了编辑们最挠头的事。
编队政委、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陈俨及时支了一招:“要让官兵们写出好稿子并不难,关键是要把他们的写作兴趣调动起来,把他们的创作欲望激发出来,把他们的内心情感释放出来。”
很快,护航编队首个由业余文学爱好者组成的团体——“深蓝文学社”正式成立,并组织了第一次“创作笔会”。
伴随着悠扬舒缓的背景音乐,创作者们手捧作品,真情诉说着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副航海长林哲晟的《为了母亲的微笑》,表达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远方母亲的无尽思念,其优美流畅的语言、朴素真实的情感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上等兵屠振楠创作的《海上日出》,把亚丁湾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描绘得活灵活现。机电兵余正林则把心爱的柴油机比作自己亲密的伙伴和恋人……
通过谈创作体会,共同交流和修改作品,大家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了帮助官兵们掌握写作要领、提高写作水平,编队还邀请随舰的媒体记者参与“创作笔会”,对官兵们撰写的文章进行点评,并挑选部分优秀作品推荐给有关媒体刊用。
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官兵们的写作热情,文学社也由刚成立时候的不足10人激增到现在的30多人。广播和快报的编辑们现在又开始发愁了:这么多稿件,先用谁的好呢?
摄影协会:用镜头记录点滴感动
亚丁湾的海天美景、异域风情等,深深吸引着编队官兵,很多人出发前就备好了各种摄影器材——摄像机、单反照相机、卡片机等。
战士彭正华说:“这次护航对我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我要用镜头把护航历程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
面对众多的摄影“发烧友”,编队临时党委因势利导,组织大家成立了摄影协会,还举办了以“怎样拍出好照片”和“照片的后期处理与制作”为主要内容的摄影知识专题讲座。
为了展示活动成果、提高实拍水平,编队还从官兵们拍摄的照片中遴选出优秀作品,组织开展了以“凝眸亚丁湾”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展评。
在摄影协会的带动下,官兵们的摄影创作热情空前高涨。逐浪穿行的飞鱼、欢腾跳跃的海豚、气定神闲的海龟、展翅翱翔的海鸟,还有蔚为壮观的海天奇观、热火朝天的训练场面、新奇独特的异域风情……这些场景都在官兵的镜头中一一定格。
大洋音乐会:用音符叩击心灵共鸣
长时间连续航行、不间断高度戒备、长期处于封闭空间所产生的紧张烦躁与焦虑情绪,每时每刻都在消磨着护航官兵的身心,考验着他们的信念、意志与精神。
针对这一情况,编队各舰纷纷在局域网上开设了“绿色音乐疗养吧”,把数百首曲子分成“缓解紧张”“改善睡眠”“消除焦虑”“养心益智”等10种类型,供官兵们在护航间隙选择欣赏,有效缓解了官兵们在长期远海护航中出现的疲劳、焦虑、失眠等心理和生理症状。
编队还举办了以“感受经典、聆听感动”为主题的音乐鉴赏系列讲座,从肖邦的《C大调夜曲》到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岩洞序曲》,从德彪西的《大海》到贝多芬的《命运》……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在亚丁湾上空久久回荡,官兵们不仅欣赏了别开生面的大洋音乐会,心灵也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净化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