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北川历经两年涅槃 羌族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0年05月1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5月13日电(记者余里、苑坚)北川,作为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羌族博物馆的倒塌,数十位羌文化研究者、诗人及羌族民间艺术传人的遇难,令羌族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面对突然而至的巨大浩劫,羌族及羌文化将走向何处?5月11日,记者来到北川,历经两年涅槃,古老的羌族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地震带不走对羌文化的热爱

    “地震带走了很多人,好多以前一起传承羌舞的伙伴也走了。”身着羌民族传统服装,精神矍铄的王官全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禹羌祭祀皮鼓舞的传承人。在北川县擂鼓镇2万多地震灾民中,这位57岁的老人和另外一位专门记录口传文化的老人幸免于难。

    “地震后,我一下子就意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带领大家跳舞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地震不仅没有震垮王官全对羌族文化的热爱,相反,他选择用教跳舞的方式帮助乡亲们走出地震的阴霾。

    在绵阳市文化馆艺术培训中心,王官全正带领着镇上的百姓跳起欢快的羌族“锅庄”(羌族舞蹈名)。“肩膀朝前手朝后,肩这样甩。”王官全在教授羌舞时,总是一丝不苟。“我想以这样的方式帮助乡亲们忘掉伤悲,积极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最初,我在擂鼓镇胜利村培训了50多人,后来,每天晚上都有近百人加入。地震增强了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羌舞转移了心中的悲伤。”王官全自豪地说,地震前,年轻人看不懂,也不愿意学,但震后不少人开始表现出兴趣。

    记者看到,跟着王官全跳舞的人群中,有二三岁的小孩,也有当地20岁左右的年轻人,部分援建人员也加入了进来。

    在北川最偏远、海拔最高的青片乡,山东威海的援建队伍支援60万元资金,恢复了北川唯一的羌族民间艺术团。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团长杨华武说,他们已经在四川、北京、山东等地进行了数十场演出,原本已经解散的艺术团重获新生。

    “大禹多厉害,多坚强!这里的大禹文化也有3000多年了,哪能这么轻易就没了,我们不能丢祖先的脸!”王官全的语气中充满信心,他的梦想是把羌族舞蹈一代代地传下去。

    吉娜羌寨的新生

    “你看,我买了一双绣花鞋、还有羌绣,花了600元。”在北川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里,成都市民王丽娜向记者展示着今天的“战利品”,从早上到下午2点,王丽娜逛了整整6小时。“太美了,我一点不觉得累。”

    汶川大地震使北川擂鼓镇猫儿石村遭受了巨大损失,猛烈的地动山摇后,和北川一带大多数的村庄一样,全村71户人家有69户房屋倒塌,26人遇难。

    2010年春节前,经过山东省济南市援建,吉娜羌寨重新绽放出它的美丽。伟岸的碉楼傲然挺立,淡雅素洁的碉楼外墙,白石兀立在房顶上,插着各式羌字旗。家家户户大门上方披着羌红,挂着羊头骨。很难相信,眼前这座宛若桃源人家的小山寨,就是当初传说即将消亡的“北川第一村”吉娜羌寨。

    篝火广场上,用青石垒砌的两座10多层的灰白色碉楼,成了苍山绿水间一道美丽夺目的风景。现在69户原羌寨居民迁入新居,家家户户都在做民俗旅游生意。

    “我卖羌绣一个月可以赚到1000多元。”陈欢在羌寨的新家共有3层,360平方米。她现在主要在家做羌绣,然后到寨子上去卖,丈夫则在外帮人开车。陈欢告诉记者,不少当地青年劳动力甚至果断决定:不再外出打工,就在家乡羌寨干,办好“羌家乐”。

    羌文化的明天将更美好

    驱车沿着盘旋的山路,在距离任婉秀家5公里左右的山上,坐落着擂鼓镇曲山镇石椅羌寨,四周草木葱茏,云雾缭绕,让人犹如置身世外桃源。

    在这里,来自成都、北京等地的游客,正在石椅羌寨的农家院里做客,浓郁的羌族风情、羌歌羌舞、美丽的服饰、鲜美的羌族饭菜……无不令这些身处都市的人们着迷,他们甚至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围着火堆跳起了锅庄舞。

    “地震过后,7户羌民筹资40多万元,在村中央修建了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羌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和羌族文化培训基地。”村主任陈华全告诉记者,加上地震前修建好的羌家碉楼和木质吊脚楼,村子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集避暑、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羌族文化旅游村寨,能同时接纳200多人。

    北川羌族自治县聚居着7.7万羌族人口,是中国的羌族生活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汶川大地震中,北川羌族文化遭受重创,怎样保护羌族文化是当地政府格外重视的大事。

    在地震之后的重建阶段,当地重新规划,使所有羌族人家的建筑更具羌族特色,以此来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并发展特色旅游产业。2009年以来,民族特色旅游、地震遗址旅游,吸引了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北川,成为北川县新的支柱产业,也为灾后重建赢得了资金。

    根据政府的规划,北川将在境内兴建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具体的项目包括羌族山歌、璇坪腰梆、羌年、羌茶、口弦、羌绣、吊脚楼以及羌族水磨漆等。目前,北川搜集的羌文化遗产物品比震前还要多,北川羌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将在2010年10月1日建成开放。

    为了使羌绣这项羌族文化遗产传承于世并发扬光大,北川羌绣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最近成立,投资6600万元开展羌绣培训,开发生产羌绣壁画、香包、围巾、羌绣服装服饰等产品。 

 
 
 相关链接
· 文化部将采取多项特殊举措促进羌族文化震后重生
· 国家民委组织四川羌族文化展演团赴台湾演出成功
· "范曾先生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捐赠仪式"举行
· 文物局副局长到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视察指导工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