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民族团结的格桑花--
献给合力抗击玉树地震灾害的各族同胞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记者张宗堂、魏武、吴晶晶、邹伟) 雪域高原上的青海玉树,经历一场强烈地震带来的苦难洗礼;
历经磨难愈挫愈奋的中华儿女,展开一场各民族合力抗震救灾的伟大壮举;
见证千百年民族团结的青藏高原,再一次记录下亿万中华儿女共御苦难的坚强足迹--
格桑花,高原上最美丽的花,风愈狂、身愈挺,雪越打,花越艳,在遭受创伤后必将绽放得更加美丽……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亲如一家,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合力抗灾的动人之歌
还有什么比失去自己的兄弟姐妹更让人伤痛?还有什么比挽救自己同胞的生命更令人心急如焚?
--救人!

4月14日,西藏公安消防总队拉萨直属特勤大队抽调的又一批30名官兵前往林芝地区,做出动的准备。青海玉树县地震发生后,离震区较近的西藏公安消防总队昌都支队已经派出西藏首支抢险救援队赶赴灾区。随后,西藏消防总队组织的由40多名消防官兵组成的抢险救援队也已经出发赶往灾区。据悉,除了西藏消防总队和昌都支队前往灾区救灾的救援队伍外,西藏其他6个地区和拉萨市消防部队也处于地震救灾待命状态,一旦有需要,消防部队还将继续增派人员前往灾区进行救灾。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汉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羌族……救援队、解放军、武警官兵、医生、志愿者、僧侣……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一起,所有人的心都紧紧地连在一起--
地震后8分钟,武警青海玉树支队直属大队战士谢宇,就和其他战友一道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灾中去。
一处废墟下,一位藏族同胞的孩子被埋压。废墟旁边,被压孩子母亲的哭声,撕心裂肺,牵动人心。
手挖,铁棍砸,谢宇和战友们挖出一条通道。屋顶瓦砾不时砸在谢宇身上,他和战友们顾不上自己的安危。当他抱着孩子要冲出来时,余震袭来,一块带钉的木板掉下。
千钧一发!谢宇本能地勾头含胸,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孩子,带钉的木板狠狠地砸向他的后脑勺。
孩子安然无恙。
“要知道,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都是我们的亲人啊!”回忆地震后冲进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屋救人的情景,武警玉树支队教导队教导员周克明流下眼泪。
长期在玉树的驻守,使武警官兵们视这一方水土为自己的家乡,视这里的各族人民为自己的家人。周克明所在的武警支队曾两次被江南平台入口
授予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这位在玉树当兵12年的少校警官说,那天在废墟中,看着受灾群众扭曲的脸庞,无助的眼神,自己心如刀割。内心涌动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大家顾不上害怕,顾不上休息。
从清晨到天黑,再从天黑到清晨。官兵们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展开救援,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打一个盹,每个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抓紧救人!救自己的亲人!
几乎在同一时间,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各地的救援力量向灾区集结;各种救援物资以最快的速度向灾区运送;各族群众以各种方式为灾区人民祈福;全国各地和海内外同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

这是运抵安徽火车站即将装车的救灾棉帐篷(4月14日摄)。当日,安徽省民政厅接民政部通知,紧急从国家救灾物资合肥储备库准备5000顶棉帐篷,并于当晚开始从合肥火车站装车,预计在4月15日8时左右全部装车完毕,10时左右即可发往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汉族同胞来了。河南郑州17位具有户外救援经验的青年人14日晚8时就踏上了奔赴灾区的路途。作为河南户外救援联盟的成员,他们有一半以上曾在汶川地震期间驰援北川灾区前线。
回族同胞来了。来自青海省湟中县大才乡的马宝祥组织了一支农民工救援队赶赴灾区,还自筹资金购买了2箱药品、100箱方便面、4顶帐篷分发给受灾各族同胞。
羌族同胞来了。汶川地震重灾区茂县的6位羌族村民每人凑了3000元钱,租了一辆大货车,带着村民捐赠的帐篷、彩条布、棉衣棉被和食物向玉树灾区驶来。救援队队长何国兵说:“茂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我们深切体会到灾难的苦痛。玉树地震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维吾尔族同胞来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大夫阿德力·阿布都热西提和同事们,17日也赶到了灾区,顾不上休息,就立即来到青海省交通医院,对伤员进行会诊、治疗。
各民族的志愿者来了。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老兵志愿者”由4名回族、2名汉族和1名藏族同胞共7人组成。到达灾区后,他们抬运伤员,运送物资,帮助灾民……在地震废墟前,在灾民安置点,在医疗救治中心,处处留下他们的身影。
地震灾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在祖国各地,各族中华儿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受灾同胞的深深关切。
地震灾情牵动着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心--香港各界自发捐款捐物,至20日下午捐赠总额近2000万港元;澳门各界积极捐款,通过各种方式援助灾区;台湾红十字医疗队也紧急赶赴灾区。
地震灾情牵动着海外侨胞的心--海外华人、华侨、侨团通过举办现场捐款等多种方式,呼吁大家奉献爱心……
“在灾害面前不分军民、不分藏汉、不分僧俗,大家一条心、一个目标--坚决战胜自然灾害。”身处抗震救灾一线,解放军与武警部队玉树抗震救灾现场指挥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李长才深有感触地说。
来自全国人民的关爱,来自各族人民的深情,汇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力量,在青海玉树聚集……
源源不断的人流汇向玉树,只为玉树的兄弟姐妹,他们都来自何方,无法一一知晓;他们都是哪个民族,无法一一统计,但所有人的心都紧紧相连,倾情相依。
“直面灾难,我们更为切身地感受到,在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大家都是亲兄弟、亲姐妹。”出生于青海、在内地学习工作了40年的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班班多吉说,祖国各地心向玉树、情系灾区的每一个行动、每一句祝福、每一份奉献,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最好注解。患难见真情,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有割不断的民族骨肉深情,哪里就会有中华民族儿女的全力以赴。玉树抗震救灾,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各民族间牢不可破的守望和尊重。
“地震灾难是不幸的,但这不幸正检验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力量。”班班多吉说,可以自豪地说,只有在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才会有这样迅速的反应,才会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才会给我们带来一幕幕这样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