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舞台,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同展精彩;这是一个融汇创新的竞技场,全球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将在这里交流碰撞。一个月后,人类经济、科技、文化的未来“图谱”,将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描摹勾画;城市发展的诸多“谜题”,将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交由五湖四海的参展方和参观者探究“破译”。这是上海世博园区内的高架步道(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明 摄
从上海世博会看科学发展观
新华社上海3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姜微、许晓青、俞丽虹)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舞台,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同展精彩;这是一个融汇创新的竞技场,全球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将在这里交流碰撞。一个月后,人类经济、科技、文化的未来“图谱”,将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描摹勾画;城市发展的诸多“谜题”,将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交由五湖四海的参展方和参观者探究“破译”。
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从筹办到向着举办发起冲刺,上海世博会8年来的不懈求索,“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精心演绎,正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诠释和生动实践。
科学发展:人类共同的梦想
追求科学与进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贯穿世博会整个发展进程的主旋律。伴随着电灯、电话、电视、汽车、飞机、航天器等重大发明通过世博会传播到全世界,159年历史的世博会,见证了世界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到微电子革命的滚滚洪流;见证了人类从崇拜物质走向崇尚科学的巨大变革。
进入21世纪,能源紧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金融危机、核扩散威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人类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为此,联合国各成员国就“千年发展目标”达成共识,向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性别歧视等宣战。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世博会,成为群策群力应对挑战的广阔平台。“可持续发展”大旗在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率先举起,从日本爱知到西班牙萨拉戈萨,数以百计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数以亿计的参观者共同关注和思考“可持续”命题,探寻人类未来的发展之道。
新世纪面对新挑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选择了申办世博会;而在2002年末的摩纳哥之夜,世博会也选择了中国。
就在中国迈入筹博之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渴望发展、追求进步的权利,都有展示、分享人类文明成果的权利。”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性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因此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都非常关注本届世博会。这使上海世博会与往届相比显得更为重要。”
世博会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数量大幅增加。中国自申博之日起,就承诺开展1亿美元的参展援助计划,力促发展中国家在参展过程中“不掉队”。
今年1月,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复苏的中国步入“世博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说,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筹办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决战之年。他希望上海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努力把上海世博会办成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
今天,漫步世博园区,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正在为营造震撼心灵的“东方足迹”和“低碳未来”冲刺。在各片区,绚丽斑斓、富有异域风情的非洲联合馆、太平洋联合馆、中南美洲联合馆等均占相当规模。在加勒比共同体联合馆,经历了大地震创伤的海地,不改初衷、坚持参展。它将向世人展示“心形”的五彩岛屿模型,寓意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一度面临“破产”风险的冰岛,也选择坚守在上海世博会。“一定要参与上海世博会,因为全世界都会来这里!”冰岛前驻华大使贡纳尔松说,“我们仍然是全球社区的一员。”斥资200万美元的冰岛馆主题是“纯能源——健康生活”,将介绍如何利用绿色可持续能源来实现发展和保护环境。
从新奇发明登上世界舞台,到促进人类生活方式革新;从在战争中弥合心灵的创痛,到在经济萧条时点燃指路明灯——世博会一个半世纪演进的轨迹,正是人类追求科学发展的无悔之路。在世博历史上最恢宏的上海世博盛典上,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将为着科学发展的共同梦想,共襄盛举。
创新理念:以科学发展化解城市化难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智慧的结晶。而今天,“城市病”的幽灵也与城市现代文明如影随形。再过一个月,当中外参观者沿着上海世博会“城市·地球馆”的螺旋形坡道攀登,从顶端俯瞰承载无数个城市的“星球”时,人们会惊讶于全球城市快速扩张所造成的“蔓延”“饱和”的窘境,以及城市带来的过度消耗和污染、过度开发和破坏……
2010年,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可能将突破60%。
“上海世博会提出了一个恰合时宜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说,城市化的加速带来了诸多挑战,也引起联合国对诸多问题的高度关注,比如越来越多的贫民窟出现、气候变暖引发种种威胁,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上海世博会被世界寄予厚望。人类迫切渴望破解城市化难题,渴望在世博会上探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设立了5个副主题:多元文化融合、经济繁荣、科技创新、社区重塑和城乡互动,无一不是触及当下人类发展的命运、增长的方式,也与中国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直面发展中问题的勇气和决心,也充满了前瞻性的智慧。”上海世博会瑞士展区总代表乌里·希克说:相信正是基于对城市化问题的忧虑,上海世博会最终将主题确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超越了以往世博会主要展现科技发明进步成果的范畴,开创性地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共同探讨城市科学发展问题的平台。
显然,上海世博会不是“哥本哈根式”的各国表态,而是协力为化解“城市病”寻找“药方”、共探对策。
作为一届世博会的“灵魂”,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没有回避对城市发展中负面因素的反思。除了直面城市化危机的“城市·地球馆”,参观者还可在“城市·足迹馆”看到“机器卓别林”,演示工业化这柄影响城市生活的“双刃剑”。“城市·生命馆”则将以互动装置艺术,展现城市系统的脆弱,催生人们对如何“呵护”城市的反思。
在上海考察世博园区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积极贯彻科技世博和低碳世博理念,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在园区的示范应用,实现园区低碳排放和生态和谐。
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将带领人们穿越时空,体验全新的“中国式”低碳生活。从中国馆、主题馆的“太阳能屋顶”,到世博中心的“植物墙”……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将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低碳“实验场”。
“雨水回收、江水源热泵、新能源汽车……世博园区内的环保看点不胜枚举。”年近七旬的环保专家、国际屋顶绿化大会秘书长王仙民说:世博园区内绝大部分展馆采用了屋顶、墙体及室内绿化。他认为,这是世博会所倡导的、最节省土地开发成本的“绿色工程”之一。
“当年申博时,‘低碳’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但可以预见,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后,‘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潮流。”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战认为,全世界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看到并把握新一轮“革命”的契机,是世博会对当下世界发展的现实意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
上海世博会还创造了把“城市”当作展品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来自五大洲的城市发展解决之道,将在这里摆开“擂台”。温哥华的冬奥会环保建筑、马德里的“竹屋”、鹿特丹的防洪大堤、台北的垃圾“零掩埋”,在半年会期里,“城市最佳实践区”将呈现人类实践科学发展的多元路径。
人类不同的历史时代,拥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王战说,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蕴含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两层含义。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极好的平台,可以让人们亲身体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乃至预见到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他预计,在世博园区,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将体验到不一样的未来城市生活形态,即将掀起的“头脑风暴”是世博会的价值所在。
洛塞泰斯展望,从上海世博会开始,以后的世博会都会继续探讨“城市”主题。而上海世博会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人们在世博会上所见到的包括环保建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都将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以人为本:开启和谐“地球村”
1867年,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世博会的导览手册上写道:抛弃战争吧,让我们联手和谐与团结。2010年,规模空前的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即将汇聚上海,交融心灵、抒写情谊……
与世博会首度落户东方古国相映衬,上海世博会会徽以汉字“世”的书法创意为形体。“世”字图形象征三人合臂相拥,寓意上海世博会将为人类开拓“理解、沟通、欢聚、合作”新希望。
经济学家厉以宁分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具有独特的民生含义,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他说,“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指在经济建设中要把经济增长的质量放在首位,把自主创新放在首位,而且指我们必须关注民生,重视社会发展,着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城市应循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
“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这样诠释世博会的发展理念。他强调,举办世博会,是当前上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是对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成效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全市方方面面工作的一场重大考验。要切实用好世博机遇,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使世博会真正成为促进上海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8年筹博,上海在实践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精心塑造着美好的生活、和谐的城市。园区动工之初,一批建于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居民楼,从最初的规划红线内被“抠”了出来,一万户居民因此免于搬迁,减少了生活的困扰。与此同时,黄浦江畔1.8万户居民告别危棚简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世博家园”,户均居住面积由动迁前的30平方米提高到75平方米。城市交通也因为轨道建设的提速而惠及千百万民众。世博会不仅改善民生,还推动了地方立法进程,志愿服务、城市文明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等理念得到普及。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关乎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大事,是‘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体现。上海世博会筹办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相信,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日子,越来越近。”王仙民说。
坐落于世博园区的生命阳光馆,将成为全球逾6亿残疾人心灵沟通的“伊甸园”。这是世博会诞生以来首次设立的残疾人馆。兴奋不已的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说,这充分展示了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宗旨,它告诉人们:无论健康还是残缺,生命都是平等的。
安娜·蒂贝琼卡指出,理想的城市生活应该让人感到舒适,它不应只关注基本物质需求,而应当更重视精神的愉悦。上海世博会上,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同一舞台上激荡出的思想火花,将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不分种族、不分国度,多元文化将在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区绚丽绽放。上海世博会期间,不仅有数百个展馆及案例展示,还将上演来自世界各地的2万场次文化演艺活动,并举行富有前瞻性的各类论坛。
就在数天前,为了参展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宝“小美人鱼”铜像告别家乡,远赴中国。丹中两国儿童在《茉莉花》的歌声中欢送“小美人鱼”,呈现一幅美妙的东西方文化交融场景。上海世博会的各参展方,纷纷以最大的诚意为世博会奉献“国宝级”文化精品。可以预见,与“小美人鱼”远行异曲同工的动人故事,还将在世博园内不断诉说。
合作、交融的世博场景,也将启迪年青一代的心智。1970年曾参加大阪世博会组织工作的仁田博昭回忆道,当年美国馆的一块“月亮石”唤起了无数日本青少年对科学、对外太空的兴趣,今天,这些曾经为争睹“月亮石”而排起长队的人们,大多已进入中老年,但对于科学知识的敬畏之情却长留心田。从某种角度看,世博会的教益对于下一代难以估量。
“世博会不仅仅供人们观赏,它还是一种经历,一种令人骄傲的经历。20年后,今天的年轻人会告诉他们的孩子,自己参加过2010年的世博会。”洛塞泰斯说。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透露,承继爱知世博会的经验,上海世博会将青少年作为分享精彩文化活动的绝对主体。东道主推出的“全球青年创新之旅”、博览广场青年系列活动等,涵盖全球100个创新项目等,各种新奇而有趣的互动体验,将为地球的新公民打开一扇扇未来之窗。
根据日程,上海世博会闭幕之际还将举行高峰论坛,议题方向是“城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各参展方对于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有望凝聚成令人期待的《上海宣言》。
“通过上海世博会,人们可以看到中国领导人眼中的未来——一个全人类参与合作与共享的多极化世界。”美国知名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说。
站在人类文明的新起点上,上海世博会正试图超越信仰、地域和种族的界限,冲破动荡、冲突和战争的阴影,邀请最广大的民众汇聚“世博村”,共同叩开和谐友谊之门。
今天,世界的目光正在聚焦“东方明珠”上海。在上海世博会上,科学发展这个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伟大命题,将在中国、在世界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