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3月30日电(向辉、刘永华、朱映涛)干裂的红土地上尘土飞扬,一支支身着迷彩服的队伍穿行在彩云之南的峰峦之间。
在抗旱大军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红旗中,“党员抗旱先锋队”“科技抗旱工作队”“心理疏导宣传队”三面红旗尤为引人注目。
25日,成都军区决定,由驻滇某集团军出动4个团1个旅的4000名官兵,分赴灾情最严重的昆明、开远、楚雄、曲靖等14个县市全力支援地方抗旱救灾。
根据灾区需求,这个集团军抗旱部队专门组建了数十支“党员抗旱先锋队”“科技抗旱工作队”和“心理疏导宣传队”,进村入户,服务上门,官兵们用双腿踏遍了任务区的31个乡镇200多个村寨。
“党员抗旱先锋队”当先锋打硬仗
楚雄市鹿城镇山嘴子村,平均海拔在2300米以上。持续的干旱使村里唯一蓄水的坝塘早已干涸开裂,村民们只能到7公里外的一处山脚去背水。
3月26日一早,某高炮团80多名“党员抗旱先锋队”队员就踏上了征程。
山路蜿蜒,沙尘蔽天。3小时后,满载水桶的车队在山嘴子村外的山脚下刹住了车轮——由于路面狭窄,转弯半径太小,车辆无法进村。
“徒步行军,用扁担抬水上山!”团长苏小林决定。
进村的路崎岖难行,官兵们却抬着装有几十升水的塑料桶走了一趟又一趟。很多人的脚掌打起了泡,肩膀也被扁担压出道道深痕。
“一定要坚持住,村里的乡亲们正盼着我们呢。”新兵党员周立挺抿了抿干裂的嘴唇说。
3月27日下午,某团100余名官兵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刚刚到达新平县平甸乡梭克村,还来不及打开背包,就匆匆赶到村外开挖引水渠。
搬石头、挖沟渠,挥汗如雨。直到天已经完全黑下来,官兵们才返回宿营地享用当天迟来的午饭。
“解放军为我们引来‘救命水’,我们怎能袖手旁观?!”第二天,村民李学义第一个参与到与部队官兵一起挖水渠的行列中。
接着,当地村民接二连三地赶来。到中午,挖水渠的队伍悄悄地由原来的100余人增加到500余人。
“解放军感动了我们,现在我们全村的人几乎到齐了!”村支部书记林秋田激动地说。
困难面前,党员先上!20余支“党员抗旱先锋队”,每天都活跃在彩云之南的大地上,冲锋在旱情最严重的大山深处。
“科技抗旱工作队”用科学支新招
“我们要给群众送水,更要送去希望。”驻滇某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张志涛说。
抗旱部队选拔了一批具有种植经验和知识的官兵,组成了20余支“科技抗旱工作队”,为灾区抗旱保春耕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5天前种下的旱育秧,7天就能长苗,35天即可栽种,中途仅需要灌溉一次,通过覆膜能够起到保温保湿的循环作用。”3月26日上午,某舟桥团参谋杨贤带队来到江川县鹿基镇螺蛳铺村,为村民们传授“水稻覆膜节水栽培”技术。
当发现目前正值村里栽种的西红柿等蔬菜秧苗浇水高峰期时,杨贤立即翻开随身携带的材料,指导乡亲们用秸秆覆盖或腐熟的农家肥覆盖在农作物根部等方法,保水保苗。
几天来,在楚雄市东瓜镇邓官村委会核桃山村的瓜棚里,某团官兵一直正忙着为瓜秧覆盖薄膜。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上士杨尚志告诉村里的乡亲,在缺水和干旱条件下,种西瓜等抗旱性作物是最合适不过了。
3月28日晚,一场小雨让某团“科技抗旱工作队”的官兵喜出望外。第二天,他们就出现在寻甸县河口镇外的土地上。
“玉米播种后浇一些水再盖上地膜,就基本没有问题了!”副连长李宗杰一边带领官兵与村民们翻耕田地播种玉米,一边讲述着各种抗旱小诀窍。
连日来,这个集团军的“科技抗旱工作队”先后发放科普资料8000多份,传授灾区群众科学抗旱方法65种,有效地推动了灾区的生产自救活动。
“心理疏导宣传队”为群众解心结
救灾部队了解到,从去年持续至今的旱情给不少受灾群众带来了厌倦、忧虑、烦躁的心理。为此,他们抽调心理骨干组成10余支“心理疏导宣传队”,走家串户对灾区群众开展心理服务。
禄劝县则黑乡大风村村民杨寿成原本是村里的“养殖大户”。去年,他建起了一个小型养鸡场,本想大干一场,但突如其来的旱灾使他从外地引进的3000余只鸡雏夭折一大半,杨寿成情绪一下低落下来。
“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某团排长王建伟,怀揣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带领两名心理骨干先后5次来到杨寿成家里,想方设法开导劝慰。慢慢地,杨寿成对生活恢复了信心,现在已经有了新的创业计划。
3月26日,某团“心理疏导宣传队”了解到马龙县大庄乡红石岩村88岁的郭秀兰身体不适后,立即赶到她的家里。
“我最近老是流鼻血,是不是得啥怪病啦?”一见面,郭大妈就着急地问。
“这是气候干燥引起的常见疾病,只要在卧室里放一盆水,湿润一下空气,就可以缓解气候干燥引起的鼻腔不适感。”某团心理骨干、军医王四海一边耐心与老人聊天,缓解老人的焦虑,一边对症下药。
目前,针对灾区群众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抗旱部队的“心理疏导宣传队”已经总结出“无意识引导”“注意力转移”等10余种心理疏导方法,在帮助受灾群众驱散因旱灾带来的心理阴影、重树生活信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