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长江口拔掉入海“骨鲠” 12.5米深水航道试通航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0年03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巨龙腾飞的“点睛之笔”
—写在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试通航之时

    新华社上海3月14日电(记者 林红梅 陆文军)“我宣布,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符合试通航条件,通过验收。”3月14日10时30分,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肖大选在此间举行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交工验收会上宣布道。长江口是长江进出东海的咽喉要道,长江口深水航道的贯通,为巨龙长江的腾飞,画上了“点睛之笔”。

    百年航道梦想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长江。”全长6300公里的长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上中游的货物顺长江而下,积聚在上海港,由此装船,漂洋过海。但是,从长江出海时,却被江水淤积的泥沙卡着脖子。这道“拦门沙”如骨鲠在喉,大船无法通过,锁住了长江通向大海的顺畅航道。

    “治理长江口,打通拦门沙”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孙中山在《治国方略》中就提出了治理长江口入海航道的构想。从1958年开始,一大批专家学者对长江口治理进行了长期研究;1992年,原国家计委将“长江口拦门沙航道演变规律与深水航道整治方案研究”列入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提出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水深12.5米的整治方案及初步技术经济论证,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分期见效”的思路,以整治和疏浚相结合,通过一、二、三期工程的实施,水深从整治前的7米,逐期增深至8.5米、10.0米和12.5米,以满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全潮双向通航的要求,同时要兼顾满足第五、六代大型远洋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通过长江口的要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水运工程,承载着两大国家战略重任:长江口航道水深由7米浚深至12.5米,分阶段延伸到南京,将激活南京以下10多个港口、250多个万吨级泊位的内河港变成海港,长三角的航运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家战略中,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关键之举。

    挖出泥沙绕地球8圈

    1998年1月27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我国一半的水运施工企业会师长江口,展开了一场鏖战。一期工程共建成总长达74.89公里的堤坝,其中南北导堤57.89公里,丁坝10座,使航道水深由7米增深到8.5米。二期工程2002年4月开工,3年多后,共建成堤坝66.37公里,其中南北导堤39.387公里,丁坝9座,使航道水深由8.5米增深到10米。三期工程2006年9月开工建设后,原计划工期三年。但是,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回淤量大幅超过预期、回淤分布高度集中的情况,直至2008年11月,航道水深仍停留在10米,未能往下增深。

    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在两年多的艰难摸索中,明晰了航道严重回淤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量资料分析、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增加11座丁坝的长度、缩窄北槽上中段河宽,以改善水动力沿程分布,加大水流输沙能力的减淤工程方案。接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组织施工单位加大施工船机投入,精心组织施工,自2009年底起,航道疏浚开始快速稳定增深。2010年3月,全长约92.2公里,底宽350至400米的三期航道,实现了12.5米通航水深的全线贯通。

    如今,在长江口的水面下,两条各约50公里的长堤、19座总长约35公里的丁坝群,安然横卧在北槽两侧。长江口工程12年中共从河道里挖出3.2亿立方米的疏浚土,如果按1米乘1米立方堆在地上,可以绕地球8圈。

    自主创新结硕果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大型复杂河口治理工程,整治难度极大,国内外尚无类似河口深水航道整治的成功经验。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说:“没有精心的科学组织和不断的科技创新,长江口航道建设和治理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

    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依据河势变化,实施科学的动态管理。以确保整治效果和建筑物稳定为目标,以现场监测成果为依据,以科研试验为手段,适时优化设计施工方案;通过“带案”招标和开展方案竞赛等方式,为施工企业搭建创新平台;采取无偿补贴的激励措施,促使施工企业自主创新。

    在三期工程中,突破河口治理汊道分流比对河槽生命力影响的认识制约,提出通过调整部分丁坝长度、缩窄中段河宽以改善流场分布和增强输沙动力并最终减少回淤量和改善其分布的减淤方案研究思路;提出了长江口北槽专用悬沙挟沙力公式参数,分析得到相同工程边界条件下,北槽航道年际间各月份回淤量及其沿程分布相关性强,提出采用逐月特征水文条件作为验证资料。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第一、第二期工程连续两次获得詹天佑大奖和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大型河口治理成套技术成果,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套技术的创新成果多达74项。目前,该成套技术成果中的大量具体成果已迅速在洋山深水港、黄骅港外航道等一大批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受到日本、荷兰、德国、俄罗斯、美国等国际同行及国内水利、土木等相关行业的极大重视。

    全力打造生态工程

    长江口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恢复将是艰难而漫长的。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贯彻“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注重节能减排、污染防治、节约资源,保护九段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力将该工程打造成为生态工程。

    长江口工程一期工程环保投资费用为929.9万元,二期工程投入1061.64万元之后,三期工程按工程比例加强环保投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委托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对施工和营运期的水质、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等多个专题进行监测;为了保护好这块上海市规模最大、发育最好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长江口工程严禁施工人员在九段沙挖沙,狩猎和捕鱼,严禁上滩涂砍伐植被、采集底栖生物。

    为了弥补长江口工程可能给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与有关单位一起,承担并资助了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2001年起在长江口进行了5次放流:2001年放流中华鲟幼鱼3080尾,2002年底栖生物牡蛎放流300万只,2004年3月底栖生物群落式放流,同年12月放流中华绒螯蟹成蟹25000只,2008年11月放流花白鲢、黄颡鱼、翘嘴红、暗纹东方等鱼类39万尾。尤其是通过底栖生物群落整体移植工程构建了我国第一个人工牡蛎礁,不仅大大丰富了长江口水底栖生物生物量,还扮演着“生物过滤器”功能,相当于一个日处理能力约为2万吨的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能力。

交通运输部谈长江口航道治理:中国水运史最大工程

    新华社上海3月14日电(记者林红梅 陆文军)“经过两天的审定,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顺利通过了由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交工验收。三期工程的全面建成,标志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这一跨世纪我国水运工程历史上最大的工程,也是世界级的大型河口治理工程,全部治理目标成功实现。”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14日在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建成,在中国水运工程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水运工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盛事。”>>>>详细

长江口12年打通深水航道 长三角"黄金水道"起航

    新华社上海3月9日电(记者 陆文军)记者从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获悉,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到3月中旬长江口将实现12.5米水深航道贯通。

    12年打通长江“咽喉梗阻”

    通而不畅,淤沙拦门。作为对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主要入海通道,位于上海的长江入海口长期饱受“局部梗阻”之困。因受到巨大潮量、径流量和流域来沙量影响,河口河槽演变复杂,长江口通航航道所处的拦门沙河段,自然水深仅6米,成为通航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上海、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详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管好世博水上门户 长江口启动水上专项联合执法
· 长江口12年打通深水航道 长三角"黄金水道"起航
· 北方强冷空气影响长江口 上海全力护送电煤船舶
· 寒潮大风侵袭长江口 海事救助部门全力维护安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