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吴敏、吴杰)“如何减少焦虑?有三种方法:一是坐或躺在……”22岁的海蒂坐在马路边上,逐字逐句地小声读着中国国际救援队印发的心理疏导常识。这是海地地震后,失去2名亲人的海蒂接受的第一次心理疏导。
连日来,来自武警总医院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医护人员,一边为海地受伤灾民诊治病情、发放常用药品,一边宣讲心理疏导干预常识。为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达到干预效果,他们连线国内的武警总医院心理专家编写了灾后心理疏导常识和课件,请志愿者帮助翻译成法语。这张中法对照的“灾后心理疏导常识”写满了一页纸的正反面,从心理情绪认知到心理疏导减压的方法,内容十分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这份传单言简意赅,他们只要能认得法语,基本都能读懂。”医疗队员杨轶在电话中对记者说,仅20日当天,他们就为490余名灾民提供医疗服务和心理疏导,发放心理疏导传单和灾后防疫传单500份。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混乱治安中继续开展医疗救援
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记者胡浩)记者21日从中国地震局了解到,尽管目前海地治安混乱,暴力抢掠事件时有发生,中国国际救援队仍然在积极开展医疗等方面的救援。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介绍,由于当地安全形势还很差,救援队员在外出执行任务时不仅需要由我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护卫,并且要头戴蓝盔,身着防弹背心。
他说,尽管面临这种局势,我救援队仍然在积极工作。一方面,在防暴队员的护卫下,救援队每天定时、定点到达救援地点开展行动;另一方面,救援队在我维和营地附近设置了医疗点,搭起了临时手术台,为受灾民众提供包括简单手术在内的医疗救治服务。
为通过早期心理干预,减轻灾民的心理焦虑和压力,避免心理疾病,从20日开始,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在太子港开展灾后早期心理干预,为海地灾民提供心理救助。
据了解,目前海地有18家卫生机构,还有部分伤患者被转移到其他国家接受治疗,但仍然急缺医务人员和医疗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