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暖’了,回家过年心情也好了”
——岁末年初倾听农民工心声
新华社上海1月18日电(李烁 罗争光 叶锋)“经济形势转好了,今年回家,钱包鼓了,心情也比去年好多了!”春运临近,记者在上海火车站、上海汽车南站同正赶着回家的农民工朋友们聊天时,经常听到这般舒心的回答。当国家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之时,在城市辛苦打工的他们也感受到了“春暖”的气息。
黄永强从老家山东菏泽来到上海打工已经三四年了,现在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流水线上的工人。2009年汽车市场的火爆也让汽车工人尝到了甜头。黄永强说:“前两年,每个月工资只有1500-1600元,现在能达到2000多元。”他还告诉记者,他和老婆都与单位签了正式的劳动合同,“单位为我们缴纳综合保险,加班会给加班费,工资也从不拖欠”。
为了避开春运高峰,黄永强夫妻俩选择提前回家,打算休息一周之后再回上海,“厂里忙,春节前还要加班呢”。
从河南南阳来沪的小郝在上海火车站安心地等候回家的火车。在上海打工这几年,干泥工活的他一直忙于各个工地,但心情却年年不同。他还记得:2008年11月,他们就没啥活干,草草回家了,但是去年年底时,工作就好找多了,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忙坏了。
一些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告诉记者,由于去年工地的活儿特别多、人手比较紧张,除收入增加外,工地方面对工人劳动保险等的关心程度也有明显提高。
来自江西的一位黄姓农民工在上海一个建设工地不幸受伤。好在建设方与建筑工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并缴纳劳动保险。这样一来,他的医疗费都能报销,老板还为他支付了误工工资。这样,这位农民工基本能应付过年家里的开销了。
由于工作太忙,有些农民工今年甚至无法回家过年了。记者日前在车站见到刘世川的时候,这位来自重庆的农民工正要坐汽车去扬州,去那边一家造船厂开始新的工作。
他说,虽然很遗憾不能回家过年,但有活干、有钱赚,心里毕竟还是高兴的。上车前,他兴冲冲地说:“造船业现在的形势很不错,我们老板在扬州的造船厂又接了两艘船的订单,已经在建了,我们都要赶过去打工,可能会‘支援’一年吧!”
打工“升级”,在城市有了更多“追求”
新华社上海1月18日电(罗争光、马琳、叶锋)临近春运,记者在上海的火车站、汽车站采访时发现,一些农民工在上海的打工生涯已经“升级”了。他们所关心的,不仅包括能不能找到活儿干、能不能如期领到工资,还更关注劳动合同与保险,并注重职业的规划和长远发展。
来自江西抚州的黄秋山2009年8月来上海一个建筑工地当建筑工人。20多天前,他不小心从两米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摔断了肋骨,稍作恢复后准备提早回老家休养。意外带给身体的疼痛一时还难以消除,但他见到记者时的精神状态还不错。
“建筑公司跟我们都签了劳动合同的,还交纳劳动保险。住院二十多天了,医疗费都有报销。”黄秋山说,“老板特地来医院看过我,还支付了我半年的误工工资。”
“签订劳动合同”已成为上海越来越多农民工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合理要求。黄秋山说,一些老乡还很注意国家养老金跨省转移等政策,对加班费、误工费等权益也十分在意。
工作有了保障,生活也开始讲究了。如今,上海不少打工一族、尤其是年轻的农民工都在想,除了挣钱,在城市里还应该有更丰富的生活。
在上海火车站南广场的候车人群中,衣着亮丽的高红美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她说,和丈夫一起在上海打工这些年,虽然挣钱不容易,但只要下班有时间,她就会拉着丈夫去逛街,“最喜欢买靴子和衣服”;过生日时,两个人还去火锅店庆祝一下。爱好旅游的她,和丈夫逛了上海不少地方,一次还跑去奉贤的海滩尽情地玩了一趟。
有些农民工则在职业上有着更多的追求,寻求工作岗位的逐步“升级”,甚至由普通工人向管理层转变。
衣着朴素的蒋友苏在上海火车站成千上万候车回家的农民工中毫不起眼,但他自称是“见过世面”的人。从家乡江西奉新开始,他一直从事空调安装工作,“走南闯北很多年”。如今,他在海尔空调上海一家上门服务部的一个网点工作。他还递来名片,显示他已经是某服务网点的主管了。
蒋友苏伸出手指比划着说:“公司有吃有住,生活条件也不错,月薪能拿两、三千元,到了忙季,不怕累不怕苦的可以挣五、六千元呢!”
新年里的期待——虎年春节蕴蓄农民工朴实愿望
新华社上海1月18日电(马琳、李烁、叶锋)即将迎来虎年春节。春运临近,记者走进上海的火车站、汽车站,走近赶着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倾听他们在虎年里美好而朴实的愿望。
他们,对上海世博会也满怀期盼。
老家在江西抚州的黄秋山在上海南桥镇碧海金沙海湾旅游区的工地上打工,他是2009年8月来上海的。他说,工程项目承包者是江西老家当地人,所以工友大多是同乡。建筑工地虽然辛苦,但工资还不错,干一天约200元。
由于在工地受了点伤,所以黄秋山今年要较早回家休养。但他还是很惦记上海这边的事,世博会更是大家常说的话题。黄秋山对世博会有着农民工们特有的期待:“办世博会,能多带来点活儿干,那就是好事啊!”
岁末年初的上海火车站,即使在深夜,也是行人川流不息。在火车站南广场世博钟楼处,来自陕西汉中的农民工黄红霞一边等着晚上十一点的火车,一边和老乡们热烈地攀谈着。在餐馆打工的她说,今年提早回家了,因为“家里盖上了新房子,而且今年儿子要带女朋友回家,所以要早点回家,好好收拾收拾”。
黄红霞来上海打工已有5年。金融危机下,餐饮业依然红火。餐馆老板继续雇了她,包吃包住每月还给1400元工资。“老板待人也客气,大家工作起来心情也好”。
她说,过完春节,还准备到上海来打工,没别的愿望,就希望能多赚点钱。她说:“现在我们那里娶媳妇,得到城市里买房。家里虽然有新房,但我还担心儿媳妇看不上,所以还得继续攒钱呢。”
他们,都想能有更稳定、体面的生活。
从河南南阳来上海打工的郝树根说,春节后,他打算去内蒙古和老乡一起打工,还希望把孩子带到内蒙古去旅游一趟。不过,之前打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这让郝树根对新年的打算还没有底。
他说:“这得靠老板按月发工资了。我担心老板不讲信用,一到年底就拖欠工资。我希望我们像白领一样,每个月都发工资,也希望我们的生活和他们一样体面、受人尊重。”
他们,希望能够解决更多后顾之忧。
在火车站候车时,从安徽合肥来浦东打工的程十根还穿着工作服,上面还印着白色的工号。他是浦东新区一家小企业的焊工。他说,自己曾经是一名锻工,但是最近几年锻工的行情不好,就转行做了焊工。
他说:“焊工伤眼睛、伤身体,吃饭没规律,那个气体还有毒。”干焊工这几年,他的眼睛视力急剧下降。由于身体原因,他这次准备提前回家,并且打算以后不再外出打工了,“希望对农民工的保障能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