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南博鳌1月15日电(记者 顾瑞珍、赵叶苹)记者从此间召开的首届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上获悉,截至2009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已累计推广应用3.15亿亩,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暴发危害,节省了大量农药,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棉花种植面积7500万亩左右,约占世界面积的15%,皮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它涉及1亿棉农的重要经济来源,1900万纺织及相关行业工人的就业问题等。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棉铃虫危害猖獗,每年给国家造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2年棉铃虫大暴发,棉农为防治棉铃虫喷施农药中毒事件就有10万多例。
1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亚在论坛上就我国转基因棉花的发展历程做了全面系统的报告,陈晓亚说,面对严峻的生产形势,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很大进展。1991年国家“863”计划启动抗虫棉研制工作后,我国科学家于1992年底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FM Cry1A融合Bt杀虫基因,转入棉花创造出单价转基因抗虫棉。1996年又研制成功双价抗虫棉(Bt+CPTI)。
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育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70个,均已在河北、山东、河南等主产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2008年国产抗虫棉达到市场份额的93%。其中,“中棉所41”是我国第二代抗虫棉的标志性品种,其适应性广、推广面积大,以其为亲本还衍生出许多新品种,该品种于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棉所63”在长江流域棉区高产创建中,创下该棉区子棉1000斤的高产记录;早熟抗虫棉品种“中棉所50”比对照品种增产29%,是适宜麦棉套种的优良品种。
陈晓亚说,迄今为止,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累计推广面积达3.15亿亩,新增产值超过440亿元,棉农增收250多亿元,每年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1万到1.5万吨,相当于我国化学杀虫剂年生产总量的7.5%左右;棉农的劳动强度和防治成本显著下降,棉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首届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由科技部、农业部、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15-16日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召开,共有来自全国涉农院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以及科技部、农业部等国家部委共计500余人参会,袁隆平、李振声、戴景瑞、谢华安等16名院士在论坛上作专题报告,并就“发展种业科技,保障粮食安全”的主题进行研讨。
科技创新为粮食增产丰收“保驾护航”
新华社海南博鳌1月15日电(记者 顾瑞珍、赵叶苹)加强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界和种业界面临的重大命题。
记者15日从此间举行的“首届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上获悉,2004年启动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4-2010)重大项目,经过6年的努力,该项目在丰产配套技术、超高产产量创新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粮食增产丰收“保驾护航”。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4-2010)是2004年按照江南平台入口
对我国粮食生产的部署,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12个粮食主产区人民政府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集成创新的三大作物丰产配套技术有效支撑了大面积丰产丰收。在三大平原中,将单项技术进行优化集成,组装出近百套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体系。在东北平原,集成了适宜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不同生态条件的玉米高产高效抗逆技术体系;在长江中下游的6省集成了双季稻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水稻精确定量化栽培作等不同类型的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模式。6年来,这些技术在项目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得到广泛应用和示范,累计应用面积达9.19亿亩,累计增产粮食5374万吨,增加经济效益达786亿元,平均每亩增产58.47公斤,年平均增产率达到10.89%。同时,示范区化肥利用率与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约25%,每亩节本增效100元左右。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引领了全国超高产产量创新。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制单季稻实现亩产超过900公斤、双季稻高产攻关亩产达到1325.2公斤;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创新了一年两熟亩产达到1770.5公斤的纪录,其中小麦平均亩产达到751.9公斤、玉米达到1018.6公斤;东北地区创造了春玉米连片亩产1183.49公斤雨养条件下的高产纪录和百亩连片玉米机械化栽培1066.9公斤、辽西半干旱区1157.2公斤的纪录。这些高产典型引领了我国粮食主产区高产的发展方向,充分展示了自主创新在挖掘粮食丰产潜力方面的巨大作用与效果,也为世界展示了我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实力。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三大作物共筛选各类高产优质新品种186个,鉴定科技成果74项,获国家与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申请专利74项,制定国家及地方技术标准36项,研制新型化肥、生物农药等新产品34项,研制农业机械与设备新装置13项,开发计算机软件9套。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制与开发为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