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月2日电(记者 张莺)在被誉为“绣球之乡”的广西百色靖西县,如今已很难找出会用“堆绣”绣出栩栩如生的立体画的绣手;在舞台上表演“四五人千军万马,六七步穿州越国”的壮乡提线木偶戏艺人,现在只剩下平均年龄50多岁的老人们;在广西崇左宁明县,民族文化遗产花山岩画正遭受着风雨剥蚀……
幸运的是,2009年,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脆弱”引起了世人的警醒,人们对它们的保护与传承开始趋向理性:靖西县绣球协会称,将尽快把“堆绣”手艺传给年轻人;靖西县民族局已开始建提线木偶戏培训基地;宁明花山岩画一期保护工程也已进入修复阶段……
2009年12月30日,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论坛在南宁举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扬在论坛上说,近年来通过实施遗产抢救工程,一系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重新认识,有时需要令人心痛的“唤醒”。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羌族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破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启动了保护羌族文化遗产项目,于2009年5月12日发布了《羌族口头遗产集成》(四卷本)以及《濒危羌文化——‘5·12’灾后羌族村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为羌族文化重建提供了资料依据。
羌族文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唤起了世人对一个民族的关注。而在中国广西,面对壮族文化遗产现状,人们主动打起了“文化保卫战”。
2009年12月8日,广西花山岩画实质性保护一期工程在宁明县启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蓝日勇介绍,位于花山岩壁上的岩画至今已有1800年-2500年的历史,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壮族先民骆越人的巫术文化遗迹。由于受到自然、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等影响,近一半面积的岩画本体出现脱落,一些岩画表层的颜料层褪色、剥落。
一期工程的核心是对岩画所在的开裂岩体进行抢救性保护。工程请了上海、武汉等地的多名地质学、建筑学教授作为科研顾问,力求科学地复原受损岩画,并重新规划花山岩画的旅游价值。有专家提出,花山岩画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或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对其加以理性地利用。
在广西这片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地方,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未间断。2009年10月,在第十一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南宁市举行了盛大巡游活动,耕作情景的“春牛舞”、壮乡迎亲场面的“壮族八音”、香火龙舞等进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统文化项目纷纷亮相,集中地展示了壮乡丰富多彩的民俗民趣,在被现代化浪潮占领的城市中央南宁,展演了一场质朴的壮族经典文化“秀”。
然而,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不仅需要展示,更需要通过经济手段加以拓展。2009年8月,长春市举办了第五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全国民间文化资源一时在此大整合、大聚集。展会结束时,45大类8万多种展品的总成交额达1亿多元人民币,商贸洽谈意向金额达13.5亿元人民币,有力地证明了民间文化产业的生命力。
对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必须走特色品牌之路。2010年,该协会将对木版年画发掘整理,推动剪纸、泥彩塑、唐卡等民间文化的集成式发展。同时,组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