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20日电(记者 张建松)南极天文台选址的结果基本表明,南极的“冰盖之巅”冰穹A是全球地面观测最佳台址,我国已确定建立南极天文台,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路线图。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常务副台长杨戟在“2009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介绍,我国在冰穹A建立南极天文台,将为天文学研究提供绝佳的观测窗口,使太阳系起源、早期宇宙结构和演化、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获得崭新的机遇,不仅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天文观测水平,还有望进一步吸引国际天文界参与,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天文中心。
目前,我国已确定南极天文的三大优势领域:探索动态宇宙的“时域天文学”、揭示暗物质暗能量本质的“高分辨/大视场天文学”、研究天体起源和演化、搜寻地外行星系统、地外生命的“红外/亚毫米波天文学”。
由于具备良好的观测条件,遥远的南极现已成为国际天文竞争的前沿阵地,世界各天文研究大国竞相出台和实施南极天文望远镜计划。如美国的SPT望远镜、法国的TRSS(3米光学望远镜)计划、西班牙和法国的IRAIT(80厘米红外望远镜)计划、法国和意大利的KEOPS(光学综合孔径成像阵)计划、以及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的Pilot(2.5米光学/红外望远镜)计划等。
根据我国的南极天文台发展路线图,2008年-2010年,我国将在南极冰穹A进行天文台建设的选址和进一步天文观测,升级并运行天文选址自动观测站PLATO和小型光学天文观测望远镜阵CSTAR;研制、安装和运行傅里叶变换频谱仪(FTS)以及3台50/70厘米南极施米特望远镜阵(AST3)。
2011年-2015年,计划研制、安装和运行1米级光学/红外望远镜,以及5米级亚毫米波/太赫兹望远镜;2012年-2020年,计划研制、安装和运行4米大视场光学/红外望远镜,以及15米亚毫米波/太赫兹望远镜;2020年以后,计划建造安装8米-10米以上口径的极大光学/红外望远镜,同时联合国际在冰穹A建造远红外干涉阵。
目前,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正在进行首台AST3的研制,光学系统已经基本完成,结构和电控部分也已转入加工和试验阶段,计划于2010年初开始高原试验,在2010年至2011年的我国第27次南极科考时安装在冰穹A。
我国在南极安装的“中国小望远镜阵”已发现数十颗变星
新华社上海11月20日电(记者 张建松)记者20日从“2009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获悉,我国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安装的“中国小望远镜阵”(CSTAR)已发现数十颗变星。
据中国南极天文中心朱镇熹介绍,在我国第24次、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我国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成功安装了中国小望远镜阵(CSTAR)、声雷达(SNODAR)、天光光谱仪(NIGEL)、天光云量测量仪(GATTINI)和亚毫米波望远镜(Pre-HEAT)等多种天文观测设备。目前,这些设备运行正常,工作人员能实时监测南极的现场情况及设备工作状态。
我国自主研制的“中国小望远镜阵”(CSTAR)由4个145毫米口径、反射式大视场的望远镜组成,可以连续135天不间断地观测南极天顶20平方度-25平方度的天区。通过观测,已得到一批天体的完整光变曲线,发现了数十颗变星,天区内测光星表及变星星表已提供国家天文台数据中心供下载。
据介绍,变星(variable star)是指亮度有起伏变化的恒星。引起恒星亮度变化的原因很多,因此变星的种类繁多,涉及恒星演化的各个阶段,加强对变星的研究能促进恒星理论的发展。
南极的天文观测还表明,南极冰穹A地区具备全球地面最好的天文观测条件,安装在冰穹A的4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将超过安装在夏威夷的10米光学望远镜和30米红外望远镜的能力;安装在冰穹A的15米太赫兹望远镜,将超过安装在智利的40米太赫兹望远镜的能力。
天文学家认为,南极冰穹A地区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观测窗口,为太阳系起源、早期宇宙结构和演化、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带来了崭新的机遇。
目前,我国已确定在冰穹A地区建立南极天文台,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