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部分地区出现的“气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关人士认为,主要原因是极端气候导致的需求暴增,现已适当压减其他地区和工业、发电用气,以保证重点地区和居民用气。
中石油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1月以来,中石油的天然气供应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但是,需求的增长更快。比如陕京系统(华北地区),11月1日—16日累计销售66595万立方米,日均4162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56%,是今年夏季的2.6倍,用气量则达到夏季的3.6倍。
再如两湖地区,11月1日—16日累计销售10222万立方米,日均639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22%。
目前由于四大气区已经联网运行,华北地区巨大用气增幅给管网运行带来巨大困难,也影响其他地区用气。华北地下储气库已提前严重超采,预计11月超采气量达1.7亿立方米,给冬季天然气保供带来巨大风险。
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市场供应量已经由月初的1.69亿立方米/日提高到目前的1.89亿立方米/日。中石油大部分管道日均输量已经达到设计最大输量,管网满负荷运行。
中石油提醒,储气库过早进行大规模采气,将直接影响到12月和1月高峰日的调峰气量,给整个冬季北京市和华北地区保供,以及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带来隐患和风险。
鉴于目前中石油的天然气产量、管输量已经发挥到了最大,增加供应量的余地已很小。中石油建议,下游用户严格按照计划用气,控制高峰用气量,工业、发电用户要参与高峰用气调峰,尽量降低用气峰值,实现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
此外,中石油也提出,应该建立合理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以价格杠杆加强需求管理。(记者冉永平)
专家详解“气荒”成因:需求暴增 储备缺乏 布局分散
新闻背景
进入11月以来,全国不少地方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情况,一些城市的天然气汽车出现加气困难,还有一些城市为了保障居民用气,不得不停掉工业用气,一些企业被迫停工、停产。
对话人:
董秀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范秋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
国内天然气管道布局分散,缺乏相应储备机制
记者:虽然天然气供需矛盾一直存在,但像这次出现出租车加气困难、工厂停工的现象并不多见。你认为原因何在?
董秀成:造成此次“气荒”的一个原因是缺乏相应的储备机制。
目前国家没有建立大的天然气应急库存,主要靠天然气调峰来实现。在南方,由于季节区分不明显,高峰低谷差距小,最初设计时没有预见、考虑到大范围雨雪低温天气的出现。
此外,国内天然气管道布局比较分散,而且天然气生产和运输基本上由一家石油公司独自运营,各石油公司的管网之间没有联系,无法形成“沟通”和“联网”,在资源调配方面很难做到灵活机动。
范秋芳:这次“气荒”的表面原因是极端气候导致的需求暴增,但实际上是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造成的。随着政府对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视,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优点日益凸显,需求出现爆炸式增长,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限制工业用户用气,只能是应急之策
记者:解决供需缺口有哪些办法?
董秀成:短期看,可采取的应急措施只能是限制工业用户的使用,首先保证百姓的用气需求。从增加供给方面看,石油公司资源调配能力十分有限。
从长期看,增加天然气的进口是大势所趋,一些已经批准的项目要尽快建设和投产,并进一步加大进口量。
此外,就是进口液化天然气,像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等已经与外商签订了相关液化天然气进口项目。
范秋芳:要在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加快国际市场天然气引进。
价格改革关键在形成公平有效的价格机制
记者:增加供给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现在有国内天然气供应商提出,要通过价格杠杆调控需求。
范秋芳:2008年,我国国内天然气的平均出厂价只有0.93元/立方米,这一水平只相当于目前国际市场同类水平的50%,而目前我国进口天然气的到岸价每立方米已达到1.6—2.1元人民币左右。
选择合适时机尽快出台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天然气价格改革不是简单地上调天然气价格,而是要形成一个公平有效的天然气价格机制。
董秀成:目前来看,我国天然气价格体系很复杂:不同气源的价格不一样;同一气源的不同用户价格也不一样;国内气价和进口气价也不同。
从天然气气价分段上看,同样复杂:气价主要由出厂价、管道运费和城市燃气终端价格组成,前两者由国家发改委定价,后者由地方政府定价。可见,气价向上涉及国家层面,向下涉及千家万户,非常敏感。
因此,价改是大势所趋,但是需要渐进式地、温和地、缓慢地进行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需要形成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稳步推行价格改革。(张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