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 黄小希、周婷玉)卫生部13日通报,截至11日,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疑似异常反应病例中,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喉头水肿等较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占15例。对此,有关专家提醒,疫苗接种后应留观30分钟以防范急性过敏反应。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教授文昭明说,异常反应有轻有重,但是不等于异常反应都是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如果某个单位一下子发生了很多人对疫苗异常反应,就可以否定是过敏反应。至于过敏性休克,更是少数中的少数。
过敏反应的基本病变,最常见的是由于血管扩张,表面看起来是肿的。文昭明指出,过敏反应最早出现的症状绝大多数是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包括致死性的喉头水肿,还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少数是心血管低血容量的休克。
“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性喉头水肿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比如几分钟、十几分钟就开始出现,逐渐发展,非常快。像过敏性休克,一般都是30分钟以内发生。”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刘大卫说。
“虽然过敏性休克发生得很快,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有一个急救的过程,所以接种单位需要对过敏反应有一定防范。”刘大卫建议,公众一定要到当地行政部门指定的接种点去接种,一旦发生过敏反应,接种点都备有药品和医疗器械,比如肾上腺素、氧气瓶等,并且接种组织、接种人员都经过规范培训,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能够规范操作、积极救治。
刘大卫强调,接种之后留观30分钟是为了防范急性过敏反应,“一旦出现之后我们可以及时抢救,但毕竟急性过敏反应是罕见的”。
新闻背景:何为疫苗接种异常反应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黄小希、周婷玉)卫生部13日通报了目前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1000余例。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体包括哪些类型?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在国际上被称为预防接种不良事件,指的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根据发生原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等几种类型。
其中,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它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发生率极低。甲型H1N1流感疫苗严重异常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喉头水肿、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局部红肿疼痛、发热、乏力等一般反应,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疫苗质量事故,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实施差错事故和偶合症等,都不在异常反应的范畴。
目前通报的疑似异常反应病例中有83例为偶合症。偶合症具体指被接种者在接种时,正好处于某一急性传染病(包括疫苗所针对的疾患)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刚好发病,或患有某种慢性疾病但症状不明显者,或有禁忌症及其他疾患因疏忽进行接种而发生原发病。
偶合症都能明显地查出由原发疾病而引起的有关症状或后遗症。不论接种与否,这种疾病都必将发生,因此它与预防接种无明显因果关系。
常见的偶合症包括偶合急性传染病,偶合内科疾病,癫痫和癔症等偶合神经精神疾病,偶合窒息或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