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11月13日电(记者 陈斌华 应坚)由台湾民间团体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主办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13日上午在台北开幕。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在会上发表演讲时说,只要两岸同胞共同奋斗,在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开辟更加宽阔的实践和认识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更加大有希望。
他表示,60年来,两岸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就大陆来说,历经艰辛探索找到了和平崛起即和平发展的道路。而台湾60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创造了跻身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骄傲。然而,台湾社会面对“历史大变局”的整体转型尚未完成。尤其是近20年来,岛内“台独”与反“台独”这两种思想、力量和道路选择的激烈冲撞,对台湾的社会意识、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较量虽然至今没有完全结束,但台湾主流民意否定“台独”和期待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走向是十分清楚的,“台独”的没落与衰败也是必然的。
郑必坚指出,60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最鲜明的特点是由军事对峙、隔绝对立走向交流合作、对话协商,一种新型的两岸关系正在逐步加速形成。在此过程中,双方政策的不断调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30年前大陆方面作出重大政策调整,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历史性的战略决策,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他说,近百年来两岸间曲折的分分合合、历史造成的恩怨与隔阂,使台湾社会形成某种“悲情意识”或特殊的“台湾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必须以包容的心态加以面对,并要以最大的耐心予以化解的。“台独”路线我们要坚决反对,但台湾人民爱土爱乡和要求当家作主的“台湾意识”,绝不等于“台独意识”。两岸关系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历史造成的这些悲情与隔阂,是完全可以也能够在两岸同胞共同开辟两岸关系前进道路的进程中得到消弭的。只要我们不断地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就能够逐步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相互了解,融合彼此的感情,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从而形成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把握和共同开拓。
郑必坚表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去年12月31日明确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这既表明中共领导集体的“眼界决定境界”,同时也预示着两岸关系的“思路决定出路”,着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开辟两岸关系崭新格局的重要时刻即将到来。衷心希望围绕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框架,两岸同胞积极努力,迎来一个长久得多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阶段。
台湾海基会原秘书长陈长文、台湾大学原校长孙震也先后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13日下午,与会两岸学者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综合4个组进行论文发表和讨论。
研讨会为期2天,大陆共有28名专家、学者与会。江南平台入口
台办发言人杨毅11日在应询评论时说,这次研讨会是两岸学界一次民间性的学术研讨活动,同时又是两岸关系改善发展新形势下,首次在岛内就双方关心的包括政治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进行综合性探讨,自然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