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报国志 悠悠西部情
——“博士服务团”十年基层行巡礼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谭浩)有这样一群拥有博士学位的都市人离开家人、离开繁华都市,在基层、在西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汗水,贡献智慧……
从1999年起,中组部、团中央每年选派一个“博士服务团”赴西部工作一年。10年来,这一专项人才工作在中组部、团中央的关心指导下,通过派出单位、挂职博士以及各接收地区和单位的共同努力,持续开展,深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多赢”局面。
又是一年金秋到。眼下,由137人组成的第10批“博士服务团”已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广袤的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他们犹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对“博士服务团”的谆谆寄语——希望大家充分发挥科技参谋作用、桥梁纽带作用、培养人才作用,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当地科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要点燃智慧星火,要播撒知识种子……”这是他们响亮的回答,也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充分发挥科技参谋、桥梁纽带、培养人才作用--“博士服务团”把蕴含的巨大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深深扎根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青春的智慧和力量收获实践的累累硕果
“埋头苦干了半辈子革命工作,看到博士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才知道什么是创新,什么是思想解放!”一名云南的基层干部在迎来了“博士服务团”后这样感叹。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近些年来,在不少西部乡村,“博士服务团”成了“创新”的代名词,因为基层的群众知道,这是一支为艰苦地区的科学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生力军”。
1999年,为响应中央“贯彻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的号召,中组部、团中央开始积极拓宽高层次人才进入经济战线主战场的通道,“成建制”地组织“博士服务团”走进西部,17个省区市先后迎来了9批共1059位博士前来挂职锻炼。
一时间,“博士服务团”这一全新的人才工作品牌,吸引来各方的视线。
“事实上,每位‘博士服务团’成员,都经过了严格的选派程序。”中组部人才工作局负责同志介绍,“博士服务团”成员呈现出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行业分布广的特点——
“博士服务团”的遴选范围从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国有大型骨干企业;
“博士服务团”的选派单位逐年增至45个中央国家机关等有关部门和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8个省市;
“博士服务团”的接收地区从最初的江西、四川和重庆3省市扩至西部12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福建省和吉林延边、湖北恩施、湖南湘西3个自治州;
“博士服务团”的服务范围覆盖了所有西部地区,相关工作涉及26个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和团委;
……
一组组数据见证的是“博士服务团”成长的足迹,一个个村寨留下的是“博士服务团”奉献的身影。多年来,“博士服务团”成员以“脱下博士帽,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转换角色、发挥特长、真抓实干,为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建言献策,促进地方科学决策,成为科技参谋——
“博士服务团”成员努力发挥见多识广、思维敏捷、思想解放等优势,在重大问题上建言献策,在技术难题上攻坚破难,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好建议、大思路,为各地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帮助。仅赴贵州省的历届“博士服务团”成员就提出合理化建议1000多条,被采纳760多条;撰写调研报告和专业论文400余篇。
他们发挥专长,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桥梁纽带——
“博士服务团”成员充分利用专业特长为地方发展服务,积极奔走呼吁,广泛内引外联,努力把个人优势、背靠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帮助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地方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例如,来自中国工商银行的郑纯毅博士在四川自贡市挂职期间,促成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与自贡市政府50亿元银政合作协议,实现了当地百姓期盼许久的“梦想”。
他们传播新知,更新地方干部的思想观念,不断培养人才——
“博士服务团”成员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造诣,联系实际,举办了众多专题报告,同时邀请国家部委、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帮助地方干部和各类人才提高认识、拓宽视野、活跃思想、更新理念。例如,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任副州长的陈琳博士通过全国青联,争取到16名中科院院士开展“院士湘西行”,还与吉首大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有力地推进了当地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
在祖国西部边陲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他们坚实的足迹……10年来,“博士服务团”活动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益,成为发挥科技参谋、桥梁纽带和培养人才作用的重要举措,显示出了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让爱点燃希望、让情滋润心灵--满怀对西部人民的深情厚谊,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谱写了一篇篇气势磅礴的青春史诗
“放下书本,深入实际,我们学到了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我们更加明确了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奋斗目标。”刚刚结束了挂职锻炼的一些博士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
艰苦环境能磨炼人,社会实践能够成就人,组织博士到西部地区锻炼服务,既发挥了博士的专业优势,为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服务,又为青年知识分子在实践中砥砺磨炼、增长才干提供了渠道。
“博士服务团”来到各地后,被分别安排了一些职能部门、各区(市)县的副职和助理职务,给“职”也给“权”。但他们在挂职期间,只讲工作,不提要求,把服务地当作故乡,满怀对西部人民的深情厚谊,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和各部门和所在地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赴四川的第二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自愿捐款2万元,为革命老区雅安市天全县青石乡沙坪村600余名群众维修进出大山的铁索桥,并命名为“博士助民桥”。
赴新疆的第五批“博士服务团”成员马庆云听说乌鲁木齐市安宁渠青格达湖中心学校贫困生生活困难时,以新疆“博士服务团”老大哥的身份号召8名博士捐款1万元,作为贫困生的助学金。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无论正在四川挂职还是挂职期满已离开四川的博士服务团成员,都情牵四川、心系灾区,自发为“第二故乡”捐款捐物近10万元,用无疆大爱与灾区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
……
“博士服务团”成员在与基层干部群众并肩战斗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对西部、对基层的感情,建设美丽富强的国家,服务于人民的热情在锻炼期间油然而生,而且随时间愈发炽热。
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来到江西省人民医院挂职锻炼的副院长刘如恩博士,是第九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正是有了刘如恩,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
一年的基层服务,让刘如恩的同事们和广大的老区乡亲认识了什么是医疗上的“超人”,什么是抓医院管理的“拼命三郎”。周围的同事们这样评价这位博士——“刘院长不仅在医疗上是个顶尖的专家,而且把先进管理理念带到了医院,使医院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时我看到手术前刘院长早上6点多就到了住院病房,在查房的时候总是耐心细致地问清病人恢复的每个细节,晚上经常11点多还从家里赶过来看望手术后的病人,他用行动教育我去关爱每一位病人。”
……
刘如恩博士就是这样,默默地用仁心妙术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痛苦,用无私的爱呵护受伤的心灵。甚至连齐齐哈尔、浙江、安徽、辽宁、贵州甚至是香港的病人也千里迢迢来到江西,就为了见到刘如恩一面。
刘如恩只是“博士服务团”中一名普通的成员,像他这样不知疲倦、默默奉献的博士实在太多太多。他们有的常常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一心扑在岗位上;有的在基层和移民一起生活了大半年,并将一年来所有的补贴全部送到贫困户家中,不从县里带走一分钱;有的发烧到39度还在田间查旱情……
“把北川当作第二故乡”,这是第九批赴川“博士服务团”成员、北川县委常委、副县长贺旺的心里话。作为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工作的组织者,从去年10月至今,他和同事们共完成北川灾后重建各类规划设计项目和专题研究50余项,开展单体建筑方案征集40余项,组织各类专家评审和咨询论证会100余次,接待各方面专家2000余人次。
然而,知道内情的人了解,如此之高的工作要求、如此之重的工作任务、如此之紧的工作时间,无论对规划设计单位还是对地方政府都是前所未有的。
“博士服务团”的成员们从具体工作中汲取到营养,锻炼了才干,也学会了如何将研究重心与挂职地区实际所需紧密结合。他们通过办讲座、办培训班、带学生等多种方式,为当地培养人才,更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我在田间垄上望、闻、问、切,才真正明白了农民需要什么、渴求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第七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童章舜的一席话,代表了众多挂职博士的共同心声。
几度凝眸,山川锦绣,木楼幽幽;几度回首,水也清澈,风也温柔……“博士服务团”这个响亮的口号,已经成为这个团队中每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在他们的心中,只愿曾经奉献的土地不改风情依旧,只愿父老乡亲不忘心中朋友。
同实践相结合、同群众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砺人生,走出一条在生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广阔道路
“读了20多年书,在基层工作中补上了社会大学,向基层的干部学会了吃苦耐劳。”一名服务西部的博士总结说。
社会是所大学校,基层是个大课堂,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勤奋学习,掌握知识,回报社会,这是“博士服务团”的心愿,更是他们不断走向成功、报效祖国的一个缩影。他们在西部广阔的舞台上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实现了从机关管理、科技工作向领导工作的转变——
在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地方发展重大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实战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
在高原地区、边远地区、地震灾区的艰苦环境里,考验了品质,磨炼了意志,升华了思想,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调查研究、深入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了国情,积累了基层经验,有助于回去后提升工作水平、科研水平……
默默奉献的博士们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实现爱国主义理想、报效家乡的途径,他们用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播下种子。
“地震无情人有情,更让我感动的是灾区人民。这种感动,净化了我的心灵,升华了我的精神。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激励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战胜一切困难。”先后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浙江骄傲——2008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的赵长军博士说。
当代青年是充满理想的一代。做出一番成功的事业,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是每一个有志青年的梦想。博士们在挂职实践中,不仅检验了所学知识的实际效果,提高了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而且找到了更加符合国家需要的学习研究和个人成长方向。
第八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国家开发银行总行干部李鸿飞在挂职重庆市江北区副区长之前,已经先后两次参加了“博士服务团”赴四川的工作。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敢于在基层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和倾情奉献呢?李鸿飞是这样回答的——
“有一种力量始终支撑着我扎根基层的信念。这种力量,来自于各级组织和领导对我的无比信任和大胆使用;来自于一起工作在基层、战斗在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对我的积极支持和全力帮助;更来自于一名共产党员‘心系基层、胸有百姓’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正是这样的力量,让一名名“博士服务团”成员树立起了克服困难、勇于担当的坚定信心与决心,并在服务地方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10年来,广大“博士服务团”成员在基层这个大课堂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把了解现实国情同增进农民感情结合起来,把学习书本知识与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加坚定了在社会实践这条正确的道路上锻炼成长的信念……
根深才会叶茂,有魂才有力量。
中组部人才工作局负责同志表示,“博士服务团”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不断优化发展之中。“今后,有关部门还将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加大团队选派力度,以鼓励和引导‘博士服务团’成员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服务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
时间虽如白驹过隙,但经历却极有意义和弥足珍贵。如今,放眼西部,在“博士服务团”的影响下,在他们支持西部、服务西部、奉献西部的感召下,正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走向这里。在他们的面前,一段段新的征程正在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