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王东明、申进科)在新整修的中国航空博物中,歼―8,歼轰―7,歼―10单、双座机,歼―11等战机和红―9、红-12地空导弹等最新展品,见证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空军装备建设发展的新步伐。
歼―8系列歼击机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两倍音速歼击机。这种高空高速歼击机,具有中距拦射和近距格斗能力,主要用于要地防空和夺取制空权兼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进行过多次改进,形成多品种、多用途的系列机型。1980年12月开始装备部队,成为人民空军的主战机种之一。
歼轰―7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发、双座、超音速、全天候歼击轰炸机。首批研制的歼轰―7“飞豹”(海军型),于1988年12月首飞成功。歼轰―7A(空军型)是歼轰―7的改进型,于1997年立项研制,2005年装备空军部队。
歼―10飞机是我国采用当今国际先进技术,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单发、轻型、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第三代战斗机。1986年1月,江南平台入口
、中央军委批准歼―10飞机立项研制。1998年3月,原型机首飞。2002年5月装备部队领先使用,2004年1月设计定型。2005年正式装备部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建制、成系统地形成战斗力。
20世纪末,我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借鉴、消化吸收、改进创新,发展生产了歼―11、歼―11A等新型战斗机,标志着我国创新研制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的能力有显著提高。至2007年,已有多批歼―11飞机装备空军航空兵部队,显著提升了作战能力。
在国庆60周年阅兵中,空军的红―9、红―12地空导弹精彩亮相。这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最新装备,这次也被收藏进了中国航空博物馆,见证了我国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引进―仿制―自行研制”的发展过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空军地空导弹部队装备系列化程度不断提高,防空体系逐步完善,成为我国防空作战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航空博物馆全新亮相 歼―10枭龙成最新展品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王东明)经过4个多月的闭馆建设,新整修的中国航空博物馆1日全新亮相,歼―10单、双座机,歼―11,枭龙等战机和红―9、红-12地空导弹,均成为最新展品。
同时,由空军、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学会共同举办的中国航空百年展,当日也在这里拉开帷幕。
中国航空博物馆隶属于空军装备部,是我国唯一、亚洲最大的航空专业博物馆。在纪念人民空军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结束后,博物馆将于15日对公众开放。
中国航空博物馆这次整修,于6月16日展开。一是布设中国航空百年展;二是新建了1座综合展馆,并在其中布设空军武器装备建设成就展;三是建设空军英雄纪念墙和英雄大道;此外,还对馆藏飞机进行了维修、饰新和重新摆放,增加了6万平方米绿地,新建了体现空军元素的博物馆正门。
至此,中国航空博物馆共收藏有包括309架飞机在内的空军各兵种武器装备15000余件。
“这些展览将作为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长期展出。”馆长齐贤德介绍,“公众能亲身体会到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制造零件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发,人民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国土防空到空天一体的发展壮大全过程。”
这次整修也是中国航空博物馆长期规划的第一步。在2015年完工后,航空博物馆将建成空天文化教育区、世界航空珍品展示区、飞行活动区等7个功能区,飞机最大收藏量可达800架,其他装备、文物可达4万件。
走进新整修的中国航空博物馆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王东明)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人民空军成立60周年,中国航空博物馆于今年6月16日闭馆整修,并将于11月15日向公众开放。
整修后的博物馆中心新建了雕塑景观区,包括空军英雄纪念墙、英雄大道和誓言广场——空军英雄纪念墙由“蓝天魂”主雕和两侧的英烈、英模墙组成,镌刻了人民空军成立以来在作战和训练中牺牲的1551名飞行人员烈士、被授予荣誉称号的259名英模人物姓名;英雄大道长180米,树立了11组英雄群体和英模人物雕塑,主体雕塑为总高40米的“利剑”,突出展现人民空军崇尚英雄、崇尚荣誉的精神和敢于“亮剑”的豪迈气概。
与英雄大道相对,新建了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的综合展馆,布设“空军武器装备建设成就展”,以空军武器装备发展历程为主线,以文化为魂,以珍贵文物、飞机为主体,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人民空军艰难发展历程和全面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成就展展出了包括歼-10、歼-11等国产第三代先进战斗机,PL-11等先进武器和其他机载外挂装备,飞行和机务训练模拟器,各型代偿服、头盔等飞行员个人装具,国产系列火箭弹射座椅及附件等大量空军装备。
成就展还展出了文件资料或复制品以及击落敌机残骸等文物124件。其中,常乾坤、王弼等在苏联学习、创立东北老航校、空军初建等不同时期的史料、手稿,以及党中央、中央军委在建立空军、抗美援朝等重大事件中的决策等文献资料,是首次向外披露。
在以往一直使用的洞库展厅,整修后布设了3个展览,即航空百年展、发动机展和珍贵文物飞机展。航空百年展由起步篇、军航篇、民航篇、航空工业篇和航空未来篇5个部分构成。
洞库展厅由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挖建的在役飞机掩体库改造而成,整个展厅长586米、宽40米、高11米。
这次整修还新建了由东西两部分建筑构成的博物馆正门。西侧为100块天然石材建造的纪念中国航空百年历程建筑雕塑,高21米,象征着21世纪人民空军事业一飞冲天。东侧为3面飞行中的翅膀造型墙体,代表人民空军在航空、航天及宇宙探索事业中的过去、现在及将来。两侧伴以人民空军军徽的浮雕图案,凸现人民空军特色。
中国航空博物馆于1986年10月16日开始建设,1989年11月11日正式开放。20年来,接待了1350多万人次观众、200多个国外代表团。
中国航空博物馆珍藏飞机浓缩人民空军历史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申进科、王东明、白先林)从开国大典空中的受阅飞机,到抗美援朝战争、国土防空中的功勋战机;无论是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座机,还是参加过核试验的轰炸机、强击机……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里,一架架珍藏的飞机,是人民空军历史的缩影。
“跨越”使用的教练机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即决定在东北筹建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这就是后人称之为的“老航校”。1945年9月至10月间,我党选派了一批筹建航校的干部,陆续从延安开赴东北。
当时,飞行训练要按照初、中、高级教练机的顺序进行,而“老航校”只有10多架不能使用的木质初级教练机。航校的飞行员们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直接使用“九九”式高级教练机开始了飞行训练。
随着飞行训练的展开,缺少汽油的困难越来越突出。他们经过多次试验,调整改进了“九九”式高级教练机的有关部件,成功地用酒精代替汽油,保证了训练的正常进行。
就是靠着这些起家,“老航校”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在3年多时间里,培养出了120多名飞行员、领航员和400多名地勤人员,他们大都成为了人民空军发展中的骨干。
开国大典上的“魔术飞行”
60年前开国大典的空中梯队,有5种机型17架飞机,包括P-51型野马式战斗机、蚊式轰炸机、C-46型运输机、PT-19型教练机和L-5型联络机。
开国大典中,如果遇敌机偷袭怎么办?经过反复研究,由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批准,制订了带弹受阅飞行的计划,聂荣臻亲自挑选了带弹飞行的飞机和飞行员。
为充分显示军威,在无飞机可增加的情况下,周恩来又主持军委航空局重新修订了受阅飞行方案——飞在前面的9架P-51,绕一个圈再接到编队末尾的PT-19和L-5后面,第二次通过天安门上空。
这样一来,庆典当天人们看到的受阅飞机不是17架,而是26架。
朝鲜战场一鸣惊人
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志愿军空军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而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喷气式歼击机,就是王海等空战英雄非常珍视的“伙伴”。
1951年1月29日,空四师28大队大队长李汉击落美军F-84战斗机一架,这是志愿军空军首次击落敌机,在人民空军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此后,张积慧击毙戴维斯、韩德彩击落费席尔,都创造志愿军空军的著名战例。
王海带领的空三师9团1大队在抗美援朝作战中,英勇顽强,机动灵活,空战80多次,击落、击伤美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志愿军空军还涌现了一大批战斗英雄。其中,击落敌机5架以上的有赵宝桐、刘玉堤、孙生禄、蒋道平、范万章、韩德彩、鲁珉。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他们成为了喷气式飞机时代的中国王牌飞行员。
飞越“天险”屡出奇兵
与2008年抗震救灾中作用非凡的伊尔―76大型运输机相比,中国航空博物馆珍藏的C―46运输机显得那么古老。然而,就是这种运输机,却在“世界屋脊”上一边开辟航线,一边空投、空运,支援地面部队进军西藏、解放西藏……
1950年1月,党中央决定进军西南,解放西藏。1950年4月15日,谢派芬机组驾驶C―46运输机,首次试航康定,空投成功;5月7日,王洪智机组驾驶C-46运输机,首次试航西康重镇甘孜,空投成功。
1956年,驻藏部队和西藏人民为了实现北京至拉萨通航,建起了当雄机场。5月26日清晨,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师长韩琳驾驶5116号C-46运输机,首次在当雄机场降落,成功地完成了北京至拉萨航空线的试航任务。
国土防空立战功
歼―5、歼―6,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空军的主战飞机,曾立下赫赫战功。从1949年至1969年,人民空军在担负国土防空作战任务中共击落敌机96架、击伤180架。
在1950年至1969年期间,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建立起来的年轻的人民空军,一方面与入侵我国领空的美机作战,另一方面与妄图反攻大陆、对我沿海地区进行疯狂袭扰破坏的台湾国民党空军作战。
在这场持久的战斗中,人民空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击落美B-29轰炸机、P―2v-7战斗机、国民党空军F―86飞机、F―84G飞机、RF―101A战术侦察机、F―104战斗机和夜间击落国民党空军B-17G轰炸机、美P4M-1Q电子侦察机、国民党空军C-46飞机等等,都是空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经过连续空战,反复较量,到1958年10月底,人民空军掌握了闽、粤地区制空权,敌我双方在大陆上空的大机群空战随之停止。
毛主席23次乘坐的座机
从1957年3月19日至1958年9月10日,毛主席先后23次乘坐4202号伊尔―14型运输机,航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架飞机于1992年3月26日光荣退役,从哈尔滨空军某飞行学院飞来北京,是中国航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航空博物馆收存并展出的毛主席的座机还有里―2和伊尔―18。50多年来,空军执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专机任务的飞机逐步更新换代,这些飞机也永远珍藏在人们的记忆中。
执行两弹空投任务
当年执行两弹任务的伊尔―12、图―16、强―5飞机,就在中国航空博物馆珍藏。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这次核试验中,空军先后出动伊尔―12等14架次飞机,完成了空中运输、烟云取样等任务。
1965年5月14日,轰炸航空兵某师李源一机组驾驶图―16型轰炸机,第一次空投原子弹爆炸成功,揭开了我国核试验的新篇章。
1967年6月17日,航空兵某师徐克江机组驾驶图―16型轰炸机,首次空投氢弹试验成功。
1971年12月31日,航空兵某师彝族飞行员杨国祥驾驶挂有实用氢弹的强―5甲型飞机,在我国西部靶场作投掷试验。由于挂弹推脱机构出了故障,3次均投不下,不得不带氢弹返场着陆。当时,除一名指挥员外,试验基地所有人员全都转入地下,飞机安全着陆。
1972年1月7日,杨国祥驾驶强―5甲型飞机再次升空,成功地投掷了我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荣立一等功。